起搏器内部具有较为复杂而完整的控时电路系统,使起搏脉冲在发放之前具有一段时间间隔,这种控时系统犹如一个“控时器”,控制着心房、心室脉冲的发放时机。起搏器的计时周期很重要,对了解起搏器心电图、判断是否有起搏器功能故障以及了解自身心电活动情况都是不可缺少的。单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比较简单,双腔心脏起搏器的计时周期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而且后者的计时周期几乎涵盖了前者的计时周期。了解起搏器的功能,必须从计时周期开始。计时周期是以“毫秒(ms)”为计算单位的。
1.下限频率周期 是起搏器的基础频率周长。心电图上表现为连续的心室刺激脉冲之间的最长时限,或感知心室电信号后至下一次脉冲之间的最长间隔,相当于程控的最低频率。目的是使起搏器的起搏搏动保持在规定的速率之上,当心脏的自身心率低于规定的低限频率时,起搏器给予起搏。
2.上限频率间期 是起搏器高限频率时,心室或心房激动最短时间间期。目的是为了防止起搏器对快速的心房激动触发过快的心室刺激,借以限制心室起搏频率过快。
(1)心室起搏以1∶1的反应方式:自身心房频率间期快于起搏器的下限频率间期,但低于上限频率间期,同时自身的P-R间期长于起搏器设置的AV间期,心室起搏则以1∶1的反应方式,即以VAT方式工作(感知心房、触发心室起搏)。
(2)起搏器的文氏反应:当自身P波的频率超过起搏器的上限频率,同时P-P间期又长于总心房不应期(TARP)时,则出现起搏器的文氏反应现象,即PV间期逐渐延长,最后心室波脱落。起搏器的文氏反应是防止心室起搏频率突然改变的一种方法。
(3)起搏器的2∶1阻滞:当自身P波的频率比出现起搏器文氏现象的频率更快时,也就是当P-P间期短于TARP时,可能出现每两个P波中,有一个P波落在心房不应期内而不被感知,因此表现为心室2∶1起搏反应方式,此时的起搏频率突然下降1倍,患者感觉不适。
临床上可以通过:①缩短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或②缩短感知房室间期(SAV),或③设定频率适应性房室间期这些方法,使文氏现象首先发生,不至于使起搏器产生2∶1阻滞现象导致患者明显不适感。
3.房室间期
(1)起搏房室间期(PAV):指由心房脉冲发放后到下传心室或起搏心室的时间,这一时间长于感知房室间期。
(2)感知房室间期(SAV):指感知自身心房P波至心室脉冲发放的时间间期。
(3)频率适应性房室间期:指在一定程控范围内的房室间期能根据心率的快慢自动调整,模拟人体生理反应。此外,还能自动搜索房室间期,在适当范围内自动延长起搏房室间期,使更多的心房激动经房室结下传到心室。
(4)滞后房室间期:分为正滞后和负滞后。前者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心房激动经房室结下传,以减少心室起搏。后者主要用于特殊人群,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5)非生理性AV间期:即心室安全起搏。
4.心室安全起搏 即非生理性房室时间,起始于心房脉冲,一般规定为110ms(包括心室空白期在内)。这段时间内,除心室空白期外,心室电路是有感知功能的,称为“交叉感知窗口”。这时若心室电路感知到心室自身激动(QRS波)或者心外干扰(肌电等),则于心房脉冲后110ms处发放心室脉冲。该项计时周期(功能)的设置是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因为①感知心外干扰,可避免心室电路被心外干扰信号所抑制而不发放心室脉冲的风险,所以叫做“心室安全起搏”,因所设置的AV间期比正常PR间期短,故又叫做“非生理性AV间期”。②若感知的是心室自身激动的QRS波,则触发的心室脉冲发生在自身搏动的QRS不应期内,因此不会引起心室激动。
5.心室空白期 指心室的一段绝对不应期,它开始于心房发放脉冲的同时,持续至心房除极后很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起搏器的心室电路无感知功能,不会感知包括心脏自身的信号及外源性的干扰信号在内的其他信号。该计时周期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心房脉冲被心室电路感知(称为交叉感知)而抑制心室脉冲的发放。
6.心房不应期 指心房脉冲发放后或感知P波后,心房感知放大器关闭而不感知任何信号的一段时间。
(1)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心室起搏脉冲后或自身QRS波群后所启动的心房不应期。该计时周期可程控,设置的目的是不使起搏器的心房电路感知心室脉冲、QRS波、过早的心房自身激动及逆传的P波等,避免起搏器介导的环形运动性心动过速(PMT)。
(2)心室后心房空白期(PVAB):是PVARP的第一部分,目的是防止心房电极感知远场心室信号,从而避免PMT的发生。
(3)总心房不应期(TARP):PV延迟+PVARP=TARP。用来决定2∶1阻滞频率。
7.心室不应期 指心室电路在心室脉冲发放以后或感知自身的QRS波后有一段不应期,在这段时间内心室感知放大器不感知心室脉冲的后电位、T波、期前收缩的QRS波等输入信号。心室不应期设计为两部分:①前部分完全不能感知输入信号,是真正的不应期或绝对不应期;②后部分可感知心电信号以外的干扰信号,又称相对不应期或噪声取样期,当感知了干扰性事件以后,起搏器自动转为抗干扰频率。抗干扰频率为固定起搏频率,一直持续到干扰消失为止。
8.心房逸搏间期 双腔心脏起搏的心房逸搏间期又称心室心房间期,即心室起搏后或感知心室信号后与下一次心房脉冲发放之间的间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