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脏性猝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Framingham研究中,年龄校正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率是普通人群的9倍,而且猝死的年发生率随心衰的发生率升高而长高。而心衰患者又是SCD的高危患者,需要接受ICD的治疗。因此,同时具备CRT和ICD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治疗治疗是慢性心衰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将CRTD的适应证拓展到与CRT相同,其原理是基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极高的SCD发生率。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脏性猝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Framingham研究中,年龄校正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率是普通人群的9倍,而且猝死的年发生率随心衰的发生率升高而长高。尽管目前的药物治疗使心衰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症状性心衰患者在确诊后的最初2.5年内仍有高达20%~25%的意外死亡,其中1/2是猝死。心衰患者中,心电生理的异常、神经体液机制的激活、低钾低镁和高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都是室速、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诱发因素。此外,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也与猝死的发生明显相关。置入型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迅速识别危及生命的室速/室颤,并迅速转复或除颤,从而防止了心脏猝死(SCD)的发生,其疗效已被SC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试验所证实。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约30%的患者同时合并心室内传导阻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使得房室、室间以及左心室内的机械不同步得到改善,为这些患者带来了良好的临床获益。而心衰患者又是SCD的高危患者,需要接受ICD的治疗。因此,同时具备CRT和ICD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治疗(CRTD)治疗是慢性心衰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

《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将CRTD的适应证拓展到与CRT相同,其原理是基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极高的SCD发生率。指南不再要求患者满足CRT治疗适应证的同时必须满足ICD的Ⅰ类适应证,提升了CRTD的临床应用地位。具体的适应证如下。

1.Ⅰ类适应证 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NYHA心功能Ⅲ级或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符合LVEF≤35%、QRS波时限≥120ms、窦性心律者应置入有/无ICD功能的CRT(证据级别A)。

2.Ⅱa类适应证

(1)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NYHA心功能Ⅲ级或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符合LVEF≤35%、QRS波时限≥120ms,但系心房颤动节律者可考虑置入有/无ICD功能的CRT(证据级别B)。

(2)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LVEF≤35%、NYHA心功能Ⅲ级或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若长期依赖心室起搏,接受CRT治疗是合理的(证据级别C)。

3.Ⅱb类适应证 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LVEF≤35%、NYHA心功能Ⅰ级或Ⅱ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在置入永久起搏器或ICD时若预期需长期依赖心室起搏,可考虑置入CRT(证据级别C)。

进行ICD和CRTD置入操作时,要求术者必须具有丰富的器械置入经验。NASPE(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及我国都已发布了相应的准入标准。心衰患者的手术风险大,因其血流动力学常不稳定、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不断出现,而且术中还需要兼顾造影剂剂量和患者肾功能等问题。该项手术术中和术后都有可能出现心功能恶化、低血压和心源性休克等状况,应引起临床各级医师的注意。

(柳 俊 王 莺 梅卫义 曾武涛)

参考文献

[1](美)楠本(Kusumoto,F.M.),(美)戈德施拉格(Goldschlager,N.F.).郭继鸿、王斌主译.实用心脏起搏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2]张澍,黄从新,黄德嘉.心电生理及心脏起搏专科医生培训教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吴永全主译.心脏起搏器图解阶梯教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邹建刚,黄元铸.心律失常防治——从指南到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