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主要依据心包炎的不同病因进行介绍。
1.病毒性心包炎 为最常见的感染性心包炎病因。心包积液和(或)心包组织检查是确诊的必要条件,主要依据PCR或原位杂交技术(B级,Ⅱa类),血清抗体滴度增加4倍可提示,但不能确诊病毒性心包炎(B级,Ⅱb类)。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同急性心包炎),预防并发症,根除病毒。慢性或复发患者推荐使用干扰素或免疫球蛋白。
2.细菌性心包炎 多源于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或败血症,一旦怀疑或确诊细菌性心包炎应立即行心包穿刺,查心包液的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与真菌染色,做心包液与体液培养(B级,Ⅰ类)。治疗上应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冲洗心包腔。可在心包腔内使用抗生素,但最好经剑突行心包切开引流。严重粘连、局限的脓性渗液以及难以控制的感染、复发的患者,行心包切除术,手术死亡率8%。
3.结核性心包炎 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据心包液或组织中找到分枝杆菌和(或)干酪样肉芽肿,PCR找结核菌DNA。γ干扰素与ADA的增高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因有较高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诊断价值不大。确诊及高度可疑的患者应用抗结核治疗。缩窄性心包炎的发生率为30%~50%。皮质激素的应用还存在争议,荟萃分析显示联合应用皮质激素可减少手术治疗的需求与降低死亡率(A级,Ⅱb类);应用剂量:泼尼松1~2mg/(kg·d),5~7d后逐渐减量,共6~8周。出现心包缩窄表现者应尽早手术治疗(B级,Ⅰ类)。
4.肾衰竭合并心包炎 是心包炎的常见病因,20%的患者可产生大量积液,可分为尿毒症性与透析性两大类。症状多不明显。多数尿毒症性患者透析治疗后心包积液可迅速减少。此类患者血液透析时避免使用肝素,并注意防治低血钾、低磷血症。强化透析治疗可使心包积液迅速吸收,必要时可换用腹膜透析。心脏压塞或顽固性大量积液透析治疗无效者可行心包引流(B级,Ⅱa类)并腔内注射曲安西龙50mg每6h治疗2~3d。难治性心包炎伴严重症状者可施行心包切除术,但死亡率较高。
5.自身反应性与全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心包炎
自身反应性心包炎的标准如下:①心包液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5 000/mm3或在心包液中出现针对心肌组织的抗体;②组织活检炎症细胞数≥14个/mm2;③排除活动性病毒感染;④PCR和(或)培养排除结核、肺炎衣原体等感染;⑤排除肿瘤;⑥排除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或尿毒症性心包炎。治疗原发病与对症治疗(B级,Ⅰ类)。
6.心脏损伤后综合征-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 发生在心脏、心包损伤后数天或数月,与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一样均与免疫反应有关,但在损伤后综合征时抗心脏抗体水平更高。治疗应用NSAID与秋水仙碱,顽固性病例可给予口服或心包内皮质激素治疗。
7.心肌梗死后心包炎 Dressler综合征发生于心肌梗死后1周至数月,发生率为0.5%~5%,接受溶栓药物治疗后很少发生,多为血性。心电图T波倒置无演变提示合并心肌梗死后心包炎,UCG检查积液量>10mm者多为心包积血,其中2/3患者将发生心脏压塞/游离壁破裂,一旦诊断明确立即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可选用布洛芬,也可用阿司匹林,剂量可达650mg每4h1次,2~5d。皮质激素仅用于顽固性积液病例(B级,Ⅱa类)。
8.外伤性心包积液与主动脉夹层伴心包出血
外伤性心包积液应立即手术。医源性心脏压塞一旦诊断立即做心包穿刺,死亡率<1%。冠状动脉穿孔可应用覆膜支架。升主动脉夹层合并心包积血者并不少见,由于心包穿刺引流可使夹层扩展、加重心包出血,故属禁忌,合理的治疗是尽快外科手术(B级,Ⅰ类)。
9.肿瘤性心包炎 间皮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目前尚无法根治方法,转移性肿瘤比原发性高40倍,常见病因为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白血病等。恶性心包积液可以是全身肿瘤的最早表现且可呈无症状性的。还应注意的是2/3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积液原因是放射治疗,而非肿瘤所致,故应做心包穿刺液检验(B级,Ⅰ类)。
治疗:全身性的抗肿瘤治疗,心包穿刺缓解症状,心包内滴注细胞增殖抑制药(肺癌用顺铂,乳腺癌用塞替派)/致硬化药物(四环素)(B级,Ⅱa类)。大量积液者应做引流。对于大量恶性心包积液与复发性心脏压塞者,行经皮球囊心包切开术造胸膜-心包之间通道,使液体引流到胸膜间隙,有效率90%~97%(B级,Ⅱa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