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Augustus Waller首次发表了人类从体表描记的心脏电活动,开创了心电图的研究领域。通过不断的完善和临床实践,1938年美国心脏协会提出了12导联心电图,从此以后,体表心电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体表心电图是临床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已成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进行心脏评估的基本检查,因为它简便易行,花费少,在患者床边即可进行,几分钟内就可以作出诊断。因此,心电图是床旁诊断ACS和危险分层的基本手段,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开展,体表心电图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最大不足是它检测缺血改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Miller等研究了900多位后来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患者,其早期心电图约有20%表现为正常或者不能确诊AMI。同时,当合并左心室肥厚、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早复极综合征、既往有心肌梗死者,也增加了对ACS的诊断难度。另外,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有多种形式,具有易变性,其缺血改变与临床症状不一定平行。而且常规心电图对评估心脏的右心室和后壁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去主张通过心电图作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现在大多学者不主张这种提法,而是作出“ST-T改变”“T波改变”这样描述性结论。
心肌缺血,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临床表现为心绞痛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多为一过性,如果缺血严重而持久,会引起心肌坏死,称为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简称冠心病。因此,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是冠心病的典型表现,也是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基础。目前,冠心病在我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体表心电图仍是临床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