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窦性心率快慢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是反映自主神经对心脏调节的客观指标。研究资料表明,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在心律失常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通常发生在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和副交感神经张力减低的患者;因此,通过分析心率变异性,尤其是副交感神经对窦房结作用的强弱,人们可以预测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
心率变异性通常采用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变异性软件进行分析。判断指标有:①时域指标。主要有SDNN,即24h正常窦性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如SDNN<100ms则表示心率变异性轻度减低,SDNN<50ms则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②频域指标。采用快速傅立叶转换获得心率功能密度谱,并分析总频谱(TF,0.01~0.50Hz)、低频(LF,0.04~0.15Hz)和(HF,0.15~0.45Hz)成分以及低频和高频比率(LF/HF)。③非线性分析指标。与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相比,非线性分析方法还不够完善。在所有非线性分析技术的资料中,幂律关系的资料最丰富。为得到幂律关系,先将频域数据以功率的对数为横轴、以频率的对数为纵轴描绘在图上,该曲线斜率的倒数表示心率变异的复杂性。
1987年,Kleiger等报道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降低的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5。此后大量的研究报道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指标降低的患者死亡率增加,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预测死亡的价值似乎相同。据报道,心肌梗死后伴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时其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2~3。Malik等分析了127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发现SDNN<65.3ms是总死亡率及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Huikuri等研究了随机抽样入组的347例年龄>65岁的老年人,结果发现非线性幂律关系是全因死亡的最佳预测因子(相对危险度为7.9,P<0.001)。
在采用多变量分析的群体研究中,心率变异性提供了显著而独立的预后信息。ATRAMI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时考虑到LVEF值降低和室性期前收缩的多变量分析中,心肌梗死后心率变异性降低的患者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3.2。在DINAMIT试验中,研究者将675例心肌梗死后伴LVEF值和心率变异性降低的患者随机分为ICD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ICD减低了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但非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在ICD治疗组反而增加,两组间总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心率变异性降低的患者总死亡率和SCD风险增加。尽管从理论上讲,心率变异性异常、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和心律失常发生三者之间存在病理生理上的联系,但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心率变异性在预测非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方面更有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