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的患者,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①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分为非持续性和持续性2类,发作时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非持续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仅有15%~25%的患者。起源于His束的发生机制为微折返,折返环是由浦肯野纤维和局部心肌所组成,易被维拉帕米所阻断,又被称为维拉帕米敏感型室性心动过速。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对室性心动过速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的患者,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根据室性心动过速起源分为右心室和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般不会演变为心室颤动。①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分为非持续性和持续性2类,发作时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绝大多数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右心室流入道、心尖部、右心室前壁等部位。它已被证实为触发活动所致,多可被腺苷终止。电生理特点是心室S1SI或程序刺激较难诱发,只有20%~30%的患者可被诱发成功,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使心率达到150/min可提高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非持续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仅有15%~25%的患者。②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分为持续性和非持续性,后者较少见。发作时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多数起源于His束,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游离壁。起源于His束的发生机制为微折返,折返环是由浦肯野纤维和局部心肌所组成,易被维拉帕米所阻断,又被称为维拉帕米敏感型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特点是心室程序电刺激约75%的患者可被诱发;合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诱发率可达90%。此外少部分与触发活动有关,其特点是无休止发作,且可被腺苷、β受体阻滞药终止。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对室性心动过速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若能在心动过速发作时记录到His电位(H),左心室间隔面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P电位最早,多较QRS起点提前20ms以上,HV间期<25m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