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随后的研究仅在脂质条纹和动脉粥样斑块内检测到CRP。近年来的多项研究均证明CRP位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具有调节单核细胞聚集作用。CRP是补体激动药,与膜攻击复合物共同存在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一个新的理论认为CRP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罪魁祸首;它可能是促凝聚药,增加了调理素作用。CRP实际上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进展有关的促炎症因子。

从早期的研究中,人们已经知道CRP与脂质尤其是卵磷脂(磷脂酰胆碱)以及血浆脂蛋白相结合。随后,人们发现CRP在血清中仅选择性地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尤其是氧化型LDL-C和某些VLDL-C相结合,并部分地降解LDL,随后激活补体,从而提示CRP与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有一定联系。

1985年,在大动物的动脉粥样硬化内膜提取并量化了CRP,从而首次为CRP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存在提供了证据。随后,有学者证明了CRP存在于人类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他们发现CRP位于泡沫细胞和深层纤维弹力层和纤维肌层周围。但随后的研究仅在脂质条纹和动脉粥样斑块内检测到CRP。因此,传统上人们认为CRP仅为血管炎症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过程中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起到直接作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P可能在血管损伤过程中起着直接作用。

近年来的多项研究均证明CRP位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具有调节单核细胞聚集作用。CRP是补体激动药,与膜攻击复合物共同存在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而且,CRP可刺激组织因子生成,并且聚集的CRP可激活补体。组织因子主要启动血凝过程,可以解释CRP在冠心病中的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CRP可刺激单核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如IL-1β、IL-6和TNF-α,也可作为促炎症介质通过与FcγRⅡ受体结合激活吞噬细胞的功能。生物体外的研究表明,聚集的CRP通过与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可激活补体,通过巨噬细胞刺激组织因子生成,从而启动血凝过程。我们既往的研究资料表明CRP可刺激健康人的单核细胞产生IL-6,时间曲线观察表明CRP刺激后4h内IL-6产物迅速增加,然后继续以较低的速率增加,24h达到高峰。这为CRP可能在血管损伤过程中起着直接作用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CRP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和血管黏附因子-1(VCAM-1)的表达增加,并调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分泌,诱导内皮细胞致炎因子的表达。最近资料表明血清CRP可调节巨噬细胞摄取LDL-C,然后转化为泡沫细胞。CRP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另一解释为它是与冠心病相关的炎症状态下增加的一种重要标志物,例如巨细胞病毒、衣原体肺炎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炎症状态。但几项新近的研究表明一种疾病的标志物与CRP浓度的相关性较差。一个新的理论认为CRP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罪魁祸首;它可能是促凝聚药,增加了调理素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CRP是血管炎症的标志物,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释放,CRP增加在伴有不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炎症病史患者中,表现为前臂血管反应性降低支持了这一观点。

总之,CRP是一个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致病过程中沉积在动脉壁内,与补体复合物和泡沫细胞共同存在。CRP可上调黏附因子的表达,调节动脉壁内几种细胞和循环中单核细胞的促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CRP可增加LD-C的调理素作用并调节巨噬细胞摄取LDL-C,然后变为泡沫细胞。CRP实际上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进展有关的促炎症因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