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变危险因素

可变危险因素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血压是我国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因此,内皮细胞受损是启动因子,脂质中的LDL-C是罪魁祸首。Interheart研究指出,吸烟是当前全球范围心肌梗死的第二大危险因素,是年轻人心肌梗死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与老年人相比,年轻吸烟者心肌梗死危险进一步增加了400%。由于血液的胆固醇主要是位于LDL-C中,TC浓度与LDL-C水平的变化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说LDL-C是影响CHD风险主要因素。

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缺血性心血管病患病与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约34.9%归因于高血压,31.9%归因于吸烟,11.4%归因于高胆固醇,3%归因于糖尿病。上述因素主要是由不健康的饮食或生活习惯所引起,因而是可以预防的。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证实,血压从115mmHg开始就和心血管风险之间呈连续的线性关系,且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2006年发表的亚太地区高血压患者队列分析进一步证实,收缩压每增高10mmHg,致死或非致死性脑卒中事件相对危险增加53%,CHD事件相对危险增加36%。

高血压促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AS是一个系统性、进展性的过程,为动脉壁的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环境与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内皮细胞不仅是血管壁的单层细胞,而且是一个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如果内皮细胞不断受损可导致其功能失调,这也是AS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始动因素,由此可触发巨噬细胞入侵和脂质沉积。巨噬细胞摄入脂质后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纹。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形成糜粥样坏死物,粥样斑块形成。巨噬细胞在内膜聚集后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动脉壁弹性减退,AS形成。因此,内皮细胞受损是启动因子,脂质中的LDL-C是罪魁祸首。

血压升高时对血管壁的剪切应力增加,导致内皮细胞受损,加之高血压状态下血管痉挛收缩引起内皮缺血、缺氧,更加重了内皮功能的损害,从而对AS过程起促进作用。

有关降血压治疗。多年来,降压治疗一直是心血管治疗领域不变的主题,50年来预防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成就和证据之一就是降血压达标。只要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就可使脑卒中减少40%,心肌梗死减少16%,心力衰竭减少50%,而且不增加癌症和其他非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即使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积极控制血压同样获益。降压治疗时须注意以几点。

1.降血压同时重视总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

2007ESC/ESH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建议,要根据血压水平、危险因素数目、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疾病,评估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危险的程度,将高血压分层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表24-1),根据危险分层决定降压策略。

表24-1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1)低危组:改变生活方式,持续数月后,若血压未得到控制,则开始药物治疗。

(2)中危组:改变生活方式,持续数周后,若血压未得到控制,则开始药物治疗。

(3)高危组: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

(4)极高危:改变生活方式+立即药物治疗。

2.降压的目标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年轻人或有糖尿病及肾病患者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人的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2007ESC/ESH欧洲高血压指南》对血压控制目标要求更为严格,除以上要求外,对高危、极高危患者或伴有其他相关疾病如卒中、心肌梗死、肾衰竭或大量蛋白尿者,目标血压也是<130/80mmHg;当蛋白尿>1g/d时,目标血压应<125/75mmHg。

3.降压速度 降压速度不易过快,若快速下降后,一方面,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心血管中枢兴奋交感神经并抑制心脏迷走神经,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而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将影响冠状动脉和脑部血管的灌注。在正常情况下,血管的自我调节范围较大,即使血压明显变化也不易引起器官血供不足,但对于慢性高血压,尤其是合并脑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其血压自我调节曲线右移,当冠状动脉压或脑灌注压低至一定阈值,则会引起脏器供血不足。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大多数慢性高血压患者均应在几周内逐渐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二)吸烟

吸烟是CHD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也是理论上唯一能够完全控制的致病因素。Interheart研究指出,吸烟是当前全球范围心肌梗死的第二大危险因素,是年轻人心肌梗死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与老年人相比,年轻吸烟者心肌梗死危险进一步增加了400%。

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3种主要的危害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通过血液循环,产生不同的致病作用。尼古丁直接刺激血管运动中枢,并刺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还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同时,尼古丁还造成血脂异常。血红蛋白是血液中携带和运送氧的物质,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高250倍,一旦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结合便失去了携带氧的能力。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浓度过高时,造成血氧浓度下降,组织供氧不足,血管内皮损伤,促使AS形成。已患CHD的人大量吸烟时,由于低氧和心脏兴奋性增高,可诱发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为猝死的原因之一。

戒烟所花费用远远低于药物治疗费用,甚至不花费用,因此戒烟是最经济的干预措施。但是我国现有3.5亿吸烟者,有近1/2的人口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而且开始吸烟的年龄比1984年提前了4~5年,15~19岁吸烟者和女性吸烟者人数在增加。因此,控烟形势并不乐观,迈向无烟社会任重道远,医师应在戒烟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我国CH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从2.58mmol/L(130mg/dl)起与CHD的发生危险呈线性相关,每升高1%,CHD风险升高2%;反之,TC每降低1%,CHD风险降低2%。由于血液的胆固醇主要是位于LDL-C中,TC浓度与LDL-C水平的变化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说LDL-C是影响CHD风险主要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也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资料显示,HDL-C水平降低1%,CHD的危险增加1%~2%,HDLC增加1mg可以减少2%~3%的心血管病危险。有关三酰甘油(TG)与CHD的关系争论了几十年,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流行病学研究证实TG是CHD独立的危险因子。PROCAM试验发现,在LDL-C和HDL-C水平相同情况下,冠心病事件随TG水平升高而增加;荟萃分析表明,TG升高对心血管的危险性在男性约增加30%,女性约增加75%,用HDL-C及其他危险因子校正后,危险性有所减弱,但显著性依然存在。

1.血脂异常致AS机制

(1)LDL-C升高:如前所述,LDL-C是AS的罪魁祸首。LDL-C在血管壁内聚集有两条途径,一是内皮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进行主动摄取;二是在内皮严重损伤时被动性进入。LDL-C进入血管内膜下后被氧化成氧化型LDL(ox-LDL),ox-LDL是引起巨噬细胞聚集的启动因子,参与AS斑块的形成。

(2)HDL-C降低:HDL-C至少有3种保护动脉的作用,分别为介导胆固醇从巨噬细胞流出、保护LDL不被氧化和选择性地降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产生,减慢AS的进展。当HDL-C降低时将促进AS形成。

(3)高TG血症:富含TG的脂蛋白乳糜粒(CM)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颗粒较大,过去认为无法穿过动脉内皮,因而没有直接促AS作用,最近发现VLDL残粒与LDL一样能携带胆固醇酯进入动脉内膜;CM可能通过影响LDL、HDL而促进AS,本身可能无直接作用。

2.调脂治疗: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他汀类调脂药可显著降低各种心血管事件30%,降低脑卒中30%,确定了他汀类药物在CHD、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的重要地位。调脂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不同的心血管危险分层制定调脂措施和目标。用于血脂异常危险评估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HDL-C降低;LDL-C血症、肥胖、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男性亲属发病<55岁,一级女性亲属发病<65岁)、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危险分层定义为低危(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3个)、中危(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3)、高危(CHD或等危症)、极高危(CHD合并糖尿病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2)LDL-C是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但当TG≥5.65mmol/L(500mg/dl)时,首要目标是降低TG。TC和LDL-C目标值见表24-2。

表24-2 血脂异常的危险等级及治疗目标

3.当常规剂量他汀药物不能使LDL-C达标时,需要增加剂量,然而,任何他汀药物剂量倍增时,降低LDL-C的疗效仅额外增加6%左右。所以,有时需要考虑采用其他方法来提高达标率,如联合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药。

(四)血浆脂蛋白(a)

目前对血浆脂蛋白(a)[Lp(a)]在CHD发病中的作用意见尚不一致。有研究发现,对每一个体而言,Lp(a)水平在数年内相对稳定,和已知的传统危险因素关联不大,与将来是否发生CHD有独立的联系。

也有人对Lp(a)的致AS作用持不同意见。Barghash为此进行了研究,将入选者分为3组,第1组为无传统危险因素的早发CHD患者;第2组为有1个以上传统危险因素的早发CHD患者;第3组为无CHD无危险因素的健康对照者,3组年龄性别均无差异。结果发现仅在第2组中发现Lp(a)升高,余2组Lp(a)均正常,提示Lp(a)可能是CHD的一个辅助危险因素,仅在已有传统危险因素时才起作用。

目前还缺乏降Lp(a)的药物,有报道称烟酸(Niacin)可以降低血浆Lp(a)水平,但不良反应较大而限制了其应用。也有人认为对CHD辅助危险因子Lp(a)进行干预的意义目前尚不清楚。

(五)糖尿病

在成年糖尿病病人中,尽管对已知CHD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加以控制,但并发CHD的危险仍然是非糖尿病者的3~5倍,说明糖尿病独立地影响CHD的发病率。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AHA)正式将糖尿病列为CHD的主要危险因素。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年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ATPⅢ)将糖尿病从危险因素提升为CHD的等危症。

以往认为空腹血糖增高是CHD发病和冠状动脉事件的强预测因子,近年来发现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对心血管病有很强的预测作用。荟萃分析显示,在HbA1c>5%的患者中,HbA1c水平每升高1%,心血管危险增加21%。一般来说,50岁以上餐后血糖高为主,45岁以下年轻人空腹血糖高的相对多。

1.糖尿病致AS的机制

(1)内皮功能受损:一方面与NO代谢有关,包括合成减少、反应性氧自由基导致的灭活增加以及信号转导功能降低;另一方面,高血糖通过氧化应激、二酰甘油合成或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激活蛋白激酶C而损伤内皮功能;此外,循环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也可损伤内皮功能,如白介素-6、C反应蛋白等。

(2)血小板活性亢进: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体积增大,糖蛋白Ⅱb/Ⅲa受体密度增大;高血糖症增加依前列醇I2(PGI2)水平,PGI2和NO具有强大的抗血小板聚集能力,使得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强。

糖尿病不仅增加CHD的发生率,还增加其严重程度。并发CHD时多数为多支冠状动脉或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且侧支循环缺乏。这似乎令人费解,因为众所周知,糖尿病可以刺激血管生成,这在眼底视网膜上表现很明显,但在冠状动脉则不同,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有阻止作用。由于这些原因,糖尿病合并CHD的患者预后较差。

2.降糖治疗注意事项

(1)与降压、降脂一样,在降糖时也要注重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ADVANCE研究提示,降糖同时严格控制血压130/80mmHg以下,比单独控制血糖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病死亡18%。CARDS研究则发现降糖同时强化调脂,将LDLC降到2.59mmol/L甚至2.07mmol/L以下,可使主要心血管事件降低37%,脑卒中风险降低48%。

(2)降糖目标:《2007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规定,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目标为空腹血糖<6mmol/L(108mg/dl),糖化血红蛋白≤6.5%;在没有低血糖发生的情况下,HbA1c的目标要尽可能接近6%。降压药首选ACEI或ARB,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应用他汀药物强化调脂,使TC<4mmol/L,LDL-C<2.6mmol/L。

(3)不要忽视生活方式的干预:瑞典MalmoIGT研究和中国大庆IGT研究,分别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危险降低50%和30%~50%。

(4)其他: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可延缓或预防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

(六)A型行为类型

1950年美国著名学者Hermann发现,在CHD患者中有一种特征性的行为模式,称之为“A型行为类型”。这种人具有竞争性、潜在敌意、缺乏耐性、急躁、紧张、大声说话,有时间紧迫感。其中时间紧迫感和敌意是2个核心成分,与平时悠闲自得、从容不迫、生活有节奏、劳逸相当的“B型行为类型”相比,发生CHD的机会是后者的2倍以上。因此,他们提出A型行为类型是CHD发生的一种危险促进因素,是“CHD的倾向个性”。

这种人易发CHD的机制可能是:经常被不良的情绪反应困扰,通过内分泌机制引起某些生理变化,如血小板增多,TC、TG、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性升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对有这种行为类型的人必须心身同治,即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的同时,配合必要的心理、行为治疗。主要措施如:加强自我行为调节,建立合理的行为模式与饮食习惯;尽量使自己变得耐心和松弛,遇事冷静、心平气和;劳逸结合,培养业余的兴趣和爱好;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如散步、气功、太极拳等。运动锻炼不仅能使A型人的外显行为得到改善,还可改善体内的生理状况。

(七)n-3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

脂肪酸按照其双键的位置不同分为omega 6和omega 3两类,也称n-6和n-3两个系列,其中n-3系列脂肪酸在鱼类和其他水产品中比例较大。近年来发现n-3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与CHD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人CHD发病率低并不是他们的基因好,而是由于他们经常吃鱼,其中的n-3脂肪酸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多吃鱼类或其他水产品对预防CHD有益。

反式脂肪酸又称氢化脂肪酸,是正常的植物油加氢,性质类似于饱和脂肪酸,在日常的天然食品中含量很少,主要产生于用化学方法和特殊的工艺改善食品口感时,存在于奶油类、煎炸类、烘烤类等食品中,如炸薯条、烤面包等。和饱和脂肪酸一样,它会增加血液中LDL-C含量,同时减少HDL-C含量。因此进食过多油炸食品会增加CHD的发病危险。

(八)高半胱氨酸

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又称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硫氨基酸。20世纪60年代末,McCully从病理上发现高胱氨酸尿症和胱硫醚尿症患者可发生全身AS和血栓形成,70年代初他又通过动物模型证实Hcy血中蓄积可导致类似血管损害,80年代人们提出Hcy血症是AS和CHD的独立危险因素。

荟萃分析显示,10%的CHD患者与Hcy升高有关,轻、中度Hcy水平升高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增加4~6倍,Hcy水平每升高5μmol/L,CHD危险性在男性增加60%,女性增加80%,相当于TC每升高0.52mmol/L的危险性。还有人研究发现血浆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有一定关系,单支、双支、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血浆Hcy水平呈逐级上升趋势;与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也有关,冠状动脉狭窄≥99%的患者其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狭窄<75%的患者。但由于Hcy水平与肾功能、吸烟、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等相关,其能否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尚值得进一步论证。

造成Hcy增高的原因有遗传和环境营养2种因素。有这种遗传缺陷的患者常在早年发生AS,病变弥漫且严重,多在较年轻时就死亡。环境营养因素是指代谢辅助因子如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缺乏,这些因子为Hcy代谢反应中的必需因子。对这种患者,一方面要补充叶酸和维生素,另一方面要限制甲硫氨酸的摄入,减少动物蛋白摄入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