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死相关动脉的快速再灌注,从而挽救濒死心肌是再灌注治疗的理论基础。随着治疗延迟的增加,溶栓治疗的生存获益随之下降。与溶栓治疗相比,直接PCI的启动存在固有的时间延迟。尽管直接PCI的优势得到了试验证据的肯定,但其效能的相对时间依赖性始终存在争议。
溶栓治疗挽救心肌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直接PCI可以获得持续的、高水平的再灌注。NRMI-2等研究表明,接受直接PCI的患者住院死亡风险,没有随着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symptom onset to balloon)时间(缺血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只有当就诊到球囊扩张(door to balloon)时间(治疗时间)延长到2h以上时患者死亡风险增加。这可能提示我们,直接PCI的获益不全是时间依赖的。而溶栓治疗的延迟却会影响达到TIMI3级血流的比率,也增加了颅内出血和心脏破裂的风险。相反,接受直接PCI的患者几乎可以避免颅内出血的风险,也较少发生心脏破裂,这些明显的优势可以改善心室重构、增加心肌电稳定性、改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侧支血流,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最近有研究表明,对于发病时间>12h的病人进行直接PCI,虽然不能减少死亡率,但是仍然可以减少梗死面积。
当然,尽早的恢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是应该追求的目标。有研究发现,直接PCI治疗中,缺血时间是伴有休克等临床情况的高危患者存活的重要影响因素。缺血时间每增加30min,1年死亡风险增加7.5%。
通过对随机临床试验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直接PCI时间延迟的相对重要性。Nallamothu等报道,当直接PCI延迟[就诊到球囊(door to balloon)时间减去就诊到穿刺(door to needle)时间]达到62min时,与溶栓治疗的短期死亡率相同;当延迟达93min时,2种策略的复合终点(包括死亡、再梗死和卒中)相同。因此,AHA/ACC 2006年指南建议,若预计直接PCI延迟超过1h应给予溶栓治疗。后来的研究认为,直接PCI延迟在110min以内仍有生存获益。通过危险因素校正发现,虽然直接PCI延迟削弱了死亡率的降低,但对低危患者生存获益的影响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