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 黄芩、柴胡、白屈菜、北寒水石、菊花、重楼、紫荆皮、射干、牛黄、珍珠、麝香、天竺黄、蝉蜕、板蓝根、冰片、黄连。
【方义分析】 小儿内热积滞,感受时邪,风邪从表入里,郁而化热化火,火甚生痰,热邪生风。热盛者给予清热解毒,风盛者应祛风镇惊,痰盛者急予化痰。故方中黄芩、寒水石苦寒清热解毒,并用柴胡、白屈菜清热疏表,合为君药。配用菊花、重楼、紫荆皮、板蓝根、射干等疏散上焦风热,清解咽喉热毒,共为臣药。牛黄、黄连、冰片、珍珠、麝香等合用,则清心镇惊宣窍,再配用天竺黄、蝉蜕加强熄风、化痰、定搐作用,共为佐药。全方配伍,苦寒泄热为主,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利咽镇惊作用。对内热感邪,而见外感发热、急热惊风者,适于应用。
【临床运用】 本方系清热解毒,疏风镇惊之剂。多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炎、急惊风等病。运用本品的主要指征为:发热,流涕,咳嗽,咽红肿痛,烦躁神昏,惊厥,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这些指征体现了外邪入里化热的病机,用于小儿急热证甚为适合。具体运用如:
1.感冒表邪入里化热 表现发热重,汗少,头痛,流脓涕,咳嗽痰稠或黄,咽红肿痛,口干而渴,兼见惊惕,睡卧不宁,甚则惊厥,舌红,苔薄黄,脉数。西医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适合应用。
2.喉痹 症见发热不恶寒,头痛,咳嗽痰黄,口渴引饮,大便干结,咽喉干涩,灼热,疼痛,局部黏膜红肿,烦躁不宁,甚则出现惊厥,舌红苔黄,脉滑数。西医诊断为急性咽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见上述症状者,可用之。
3.急惊风 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烦躁,神昏,惊厥,舌苔黄,脉数。西医之高热惊厥,见上述症状者,可用此药治之。
【制剂与规格】 片剂。
【用法与用量】 口服。7~10个月小儿每服1片;2~3岁小儿每服2片;3岁以上儿童每服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 本药多为寒凉之品,最易伤脾胃,不宜久服,另对外感风寒,感冒初起,脾胃虚弱,内有阴寒之症者,均忌用。含普拉雄酮,运动员禁用。
【配方来源】 吉林省药品标准(1984年)。部颁5册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