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镇惊丸(散)

小儿镇惊丸(散)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风邪惊风 多见于冬春二季,可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头痛、咽红,由于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如热郁不解,则出现四肢挛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等惊搐症状。如患儿牙关紧闭,不能给药者,可先用乌梅擦牙,或用指甲掐合谷、人中二穴,以松牙关。幼小患儿抽搐不止时,可用鲜地龙捣烂为泥,加入蜂蜜或白糖,摊于纱布上,盖贴囟门,以缓解痉挛。

【药物组成】 全蝎(制)、僵蚕(制)、白附子(制)、琥珀(水飞)、天竺黄、胆南星、茯苓、朱砂(水飞)、蝉蜕、枳壳、硝石、甘草。

【方义分析】 由于小儿神志怯弱,感邪之后,容易化热伤阴,风热相搏,引动肝风而致惊悸、抽搐,或遇有惊恐则神志失守而成惊证。本方以治惊证为主,故以全蝎为定风止搐之要药;以僵蚕之清解络中之风;白附子长于祛头面之风,且有燥湿化痰作用;琥珀可重镇安神,以上诸药协同作用,可达平肝熄风,定搐之效,为君药;惊多挟痰,辅以天竺黄、胆星、茯苓化痰除惊;佐以朱砂、蝉蜕、枳壳、硝石安神,止痉,泻热,散积;甘草酸甘化阴以柔肝,调和诸药为使。本方以苦甘寒为主,有清热熄风,止痉辟秽之功,小儿各类急惊风均可应用。

【临床运用】 惊风是小儿科常见病之一,属于内风,是由多种原因及多种疾病而引起,凡临床上出现抽搐,都属于惊风范畴。

1.风邪惊风 多见于冬春二季,可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头痛、咽红,由于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如热郁不解,则出现四肢挛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等惊搐症状。

2.暑邪惊风 多见于盛夏炎热季节,病起发热,无汗,嗜睡,项强,头痛恶风,继而壮热,嗜睡与烦躁交替出现,有时抽搐,口渴,便秘,舌苔黄,质红。

3.疫毒惊风 多见于夏秋季节,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神志昏迷,反复抽搐,或烦躁谵妄,继而大便稀臭或带有脓血,舌苔黄,质红,脉象滑数。

【制剂与规格】 ①蜜丸剂,每丸重2.5克;②散剂,每瓶装0.5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蜜丸:周岁以内,每日2次,每次三分之一丸;1~3岁,每日2次,每次二分之一丸;3~7岁,每日3次,每次1丸。②散剂,1~2岁一次2瓶,1岁以下一次1瓶。

【注意事项】 高热及暑邪惊风者,可用西瓜汁、蕃茄汁送服;冬季可用萝卜汁、荸荠汁送服。如患儿牙关紧闭,不能给药者,可先用乌梅擦牙,或用指甲掐合谷、人中二穴,以松牙关。幼小患儿抽搐不止时,可用鲜地龙捣烂为泥,加入蜂蜜或白糖,摊于纱布上,盖贴囟门,以缓解痉挛。

【配方来源】 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部颁1册28页、5册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