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 人参、黄芪、茯苓、山药、紫河车、木香、砂仁、益智仁(盐制)、远志(甘草制)、牡丹皮、香附(醋制)、莪术(醋制)、天竺黄、桔梗、天花粉、白梅花、滑石、甘松、甘草。
【方义分析】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故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乳食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泄泻,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黏液为特征。若病情严重,治疗不当,常引起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等危重之候。本方中以人参、黄芪、茯苓、山药、紫河车阴阳俱补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益脾气,与茯苓共奏益气补中,健脾和胃之效,黄芪为补气升阳之要药,与人参同用以增强补气之效,山药既补脾气又补脾阴,且兼涩性,配人参、茯苓以健脾止泻;紫河车能补气血又能益肝肾,与参、芪同用可增强药效,紫河车即人之胎盘,胎盘为“混然元气集聚之处”,故亦称“混沌皮”或“混沌衣”亦称“混元丹”,本方以紫河车为主,故全方以混元丹称之。辅以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砂仁辛散温通,化食开胃,与参、苓、木香同用可健脾虚,除气滞;益智仁温脾暖胄,可治因中焦虚寒、脾失统摄之泄泻;远志助心气,益肾气,交通心肾,适用于寒凝气滞之症;牡丹皮与远志相须为用,除营分实热,除瘀血阻滞;香附行气止痛,通调三焦气滞;莪术行气消积,配木香可行积导滞;共为本方之臣药。佐以天竺黄清心豁痰;桔梗开宣肺气,天花粉酸甘化阴,生津润燥;白梅花疏肝解郁,开胃生津,与香附、木香、砂仁同用可治肝胃气滞,胁肋胀痛,脘闷嗳气,胃脘疼痛,呕恶食少等症。再以滑石甘淡渗泄;甘松醒脾畅胃;甘草与人参、茯苓同用以增强健脾益气和中之效,并调和药性以为使。全方药味多偏温性,故适用于小儿因脾胃疾患而引起的虚寒证。
【临床运用】 婴幼儿时期,消化机能较弱,如再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久病迁延不愈,导致脾胃虚弱,甚则伤损脾肾之阳,可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发育。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小儿脾肾虚弱,面黄肌瘦,消化不良,久泻脱肛,神倦多睡,遗尿等症。
1.泄泻 临床多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质淡,舌苔白,脉象细弱者,本品可补脾、温肾止泻。西医之小儿营养不良见有上述症状者,可辨用本药。
2.贫血 临床症见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神困乏力,怕冷、肢凉,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便溏、浮肿,舌质淡,脉象沉细无力,或虚大无根,指纹淡或沉。西医之缺铁性贫血见有上述症状者,可辨用本药治疗。
3.肾疳 临床症见发育迟缓,头项软弱,肌萎无力,坐起,站立,行走,萌齿均明显迟于同年龄健康小儿,囟门逾期不合,面色白,神情呆滞,疲乏肢冷,食少不化,舌质淡,舌苔薄白,可用本方扶元固肾,益气健脾。西医之智力不足见有上述症状者,可辨用本药治疗。
4.遗尿 临床症见睡中遗尿,面色苍白或晦暗,形体消瘦,乏力懒言,食少,便溏,常自汗出,下肢无力或腰腿酸软,舌质胖淡,舌苔薄白,脉象缓者,可用本品补肾益气。西医之遗尿而除外器质性病变者,可辨用本药治疗。
【制剂与规格】 蜜丸剂。每丸重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6个月以下,每次服1.5克,每日2次,6个月至1岁,每次服1.5克,每日3次;1~3岁,每次服3克,每日2次,3~7岁,每次服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 忌食不易消化及生冷食品。
【配方来源】 北京市药品标准(1980年)。部颁6册17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