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配穿心莲、蒲公英、栀子、山豆根加强清热解毒之功为辅;大黄泻火通腑,化瘀解毒,加牛黄、珍珠层粉凉血敛疮生肌;再以甘草和诸药,护脾胃。全方共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泻火通腑之剂。3.黄水疮 皮肤发起散在的红斑或水疱,如豆大小,继而变成脓疱,溃后糜烂流黄水。4.口疳 外感风热或因心脾积热上攻口舌,唇颊内侧、上腭,舌及龈出现针头大小水疱,孤立或丛集,局部疼痛,破后成凹形溃疡,伴有恶寒发热,苔黄脉数。
【药物组成】 金银花、穿心莲浸膏、蒲公英浸膏、大黄浸膏、栀子浸膏、山豆根浸膏、牛黄、珍珠层粉、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方中以善散肺经邪热的金银花为主。配穿心莲、蒲公英、栀子、山豆根加强清热解毒之功为辅;大黄泻火通腑,化瘀解毒,加牛黄、珍珠层粉凉血敛疮生肌;再以甘草和诸药,护脾胃。全方共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泻火通腑之剂。
【临床运用】 本方具清热凉血,解毒散瘀之效,常用于治疗粉刺、疖肿、口疳、黄水疮等。
1.粉刺 多发于男女青春期,并以面部为多,初起为多数分散的,与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头丘疹,周围色赤,用手挤压,有米样白色粉汁,病程缠绵,此起彼愈者。可用之。
2.疖肿 疮形如粟,局部发热,疼痛。西医之毛囊炎,见上述表现者,可用之。
3.黄水疮 皮肤发起散在的红斑或水疱,如豆大小,继而变成脓疱,溃后糜烂流黄水。西医之脓疱疮,见以上表现者,可用之。
4.口疳 外感风热或因心脾积热上攻口舌,唇颊内侧、上腭,舌及龈出现针头大小水疱,孤立或丛集,局部疼痛,破后成凹形溃疡,伴有恶寒发热,苔黄脉数。西医之为阿弗他口腔炎、复发性口疮,有以上表现者,可用此方。
【制剂与规格】 ①丸剂,每粒重0.28克;②片剂。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丸剂,每次2~4粒,每日3次,小儿酌减;②片剂,一次2~4片。
【注意事项】 少食油腻及辛辣食物,多食水果蔬菜。阴虚及脾胃虚寒体质勿用。
【配方来源】 广东省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6册170页、1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