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 金银花、乌梅、竹叶、甘草、蔗糖。
【方义分析】 感受夏令暑热之邪,最易伤阴耗液,治当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故本方用金银花辛凉宣散,清热解暑为君。辅以乌梅酸涩、敛肺,生津止渴。佐以竹叶、甘草清热除烦,利尿,使暑热毒邪,自小便而解,更用蔗糖甘寒为使,兼助乌梅酸甘化阴。全方配伍,酸甘并用,淡渗皆施,有清热涤暑,养阴生津之功,对暑温、暑热属热盛伤津而尚未伤气者,极为合适。
【临床运用】 本方系清热解暑,生津止渴之剂。多用于治疗夏季暑热等病。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暑热所致,口渴多汗,心烦,或肤生痱,痒痛相兼,小溲短赤,脉象洪大或数,舌红少津,这些指征体现了暑热伤津或热郁肌肤的病机。应用如下:
1.暑温 表现为夏日暑热,口渴多汗,身热,心烦溲赤,舌红少津,脉象洪数。西医之中暑见上述表现者,属此范围。
2.暑热疮 表现为皮肤成片焮红,压之褪色,粟疹攒聚,或有水疱,大似针尖,痒痛相兼,舌红烦渴,小溲短赤,脉象弦数。西医之指夏季皮炎,见上述表现者,可选作辅助治疗。
3.痱子 表现为肤起成批粟疹,密如撒粟,四畔红晕,尖如芒刺、痒痛非常,渴喜冷饮,小溲黄赤,脉象浮数。西医之红色粟粒疹,见以上临床表现者,可用作辅助治疗。
4.暑疖 表现为头皮疖肿,顶白根赤,肿势限局、根脚浮浅,身发寒热,小溲色赤,口渴冷饮,脉象弦数。西医学诊断之汗管周围炎,汗腺炎,见以上临床表现者,可用之作辅助治疗。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包重1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每次1包(15克),每日2~3次。7岁以上小儿服成人二分之一量;3~7岁服三分之一量。
【注意事项】 忌食油腻辛辣。
【配方来源】 湖南省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14册8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