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常伴有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病因为遗传因素、变应原因素及促发因素。哮喘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涉及变态反应、免疫应答、气道的损伤与修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多个环节。哮喘的病理改变均以广泛的气道狭窄作为产生临床症状的最重要的基础。对典型病例,可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对不典型病例可通过肺功能检查进行诊断。哮喘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其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控制发作、预防复发。为使哮喘诊治工作规范化,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心肺血液研究所制定了关于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GINA),并于1998年、2002年议定和修订了中国的哮喘防治指南,促进了防治水平的提高。
【疾病特点】
1.流行病学特征 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约有1.55亿人患有哮喘。我国哮喘的发病率为0.7%~1.5%,儿童为0.11%~2.03%,且以青壮年居多。多在春秋季和寒冷季节,接触变应原后发病。
2.发病的变应原及诱发因素 哮喘发病的变应原包括室内变应原(屋螨、动物皮毛及其分泌物、昆虫、花粉等)、职业变应原(谷物、面粉、木材、染料、农药等)、多种药物及食物添加剂等。发作诱因包括大气污染、吸烟、呼吸道病毒、剧烈运动等。另外,气候变化及多种非特异性刺激,如吸入冷空气、蒸汽吸入和精神因素等均可诱发哮喘。
3.典型体征 主要表现为呼气性哮鸣音,与呼吸困难同时出现和消失。发作时可以有大汗、端坐位且身体前倾,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有时可出现奇脉,部分病人危重时可出现气流严重受限,喘鸣音消失,呈“沉默肺”。
4.心理特征 研究证实哮喘是一种心身疾病,多种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哮喘病,其中包括紧张、焦虑、恐惧、神经质等性格特征。此外,哮喘病人的社会支持程度与病人的心理应对能力密切相关。
5.治疗特点 对哮喘病人实施规范化管理与诊治是控制哮喘发作的唯一途径,抗气道炎症药物能抑制和预防气道炎症的发展,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
【健康教育要点】
1.住院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重点介绍哮喘发病机制,帮助识别哮喘的诱发因素,熟悉哮喘发作先兆,避免接触变应原物质,了解哮喘发作及病情加重时的症状和体征,学会紧急应对哮喘发作的自我处理方法。
(2)治疗知识指导:指导掌握应用峰流速仪进行治疗及应用峰流速值对病情进行自我监测。教会正确记录哮喘日记,并理解按时记录的意义。介绍常用治疗哮喘药的种类、作用特点、正确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方法。指导正确使用定量吸入药物装置,如准纳器和储雾罐等。吸入糖皮质激素药物后应指导病人彻底漱口,以防发生口腔炎。
(3)护理知识指导:讲解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如有效咳嗽、咳痰和深呼吸技巧。说明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教会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技术,如放松训练、听音乐、想象技术等。指导病人戒烟。说明合理饮食对避免哮喘发作、增强抗病能力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多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海鲜、奶制品等易引发哮喘的食物。
2.出院健康教育
(1)自我监测指导:说明出院后与医院建立长期联系的必要性,鼓励积极参加哮喘之家、哮喘日等教育活动,了解哮喘防治常识,提高哮喘自我监测能力。指导坚持记录哮喘日记、吹峰流速议,监测哮喘发作症状,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PEF),客观地评价哮喘发作的程度。
(2)预防知识指导:强调要学会识别和避免环境中诱发哮喘的各种因素,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不养宠物,不吃致敏食物,不吸烟、不酗酒。帮助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按时正确用药,讲清随意停药的危害。指导根据病情和体力进行提高机体耐力的训练,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降低或避免哮喘发作,减少重复住院。
(3)复诊指导:告知如出现哮喘发作征兆,保持镇静,吸入药物无效应及时就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