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称肺梗死;起源于肺动脉原位者称肺动脉血栓形成;堵塞两个肺叶动脉以上或伴有血压下降者称大块肺栓塞。临床上,肺栓塞与肺梗死或肺栓塞与肺血栓形成有时难以鉴别。发生肺栓塞的主要病因为肺动脉血栓形成,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诱发本病的基础疾病和发病条件,有助于发现可疑病人。进一步的诊断需要进行肺通气灌注显像(V/Q),如还不能确诊,则可行肺动脉造影。肺栓塞的治疗原则为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解痉止痛、合理吸氧及预防感染和休克,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防止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一般治疗的同时应积极给予溶栓和抗凝治疗。肺栓塞病人的护理重点是制动,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防止出现各种并发症。
【疾病特点】
1.病理过程 血栓形成是引起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其病理过程首先是血栓形成。血流停滞、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是形成血栓的三大因素,任何血栓形成均与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年龄和性别因素、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创伤和手术、肿瘤、下肢骨折、卧床制动、妊娠和避孕药等因素,均为导致肺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
2.发病特点 肺栓塞病人呼吸生理主要改变是肺泡死腔增大、通气受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增大、V/Q比例失调,进而导致低氧血症,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呼吸困难及气促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尤以活动后明显,如大便后、上楼梯时或体力劳动后发病。此外,肺栓塞病人还可表现有胸痛、晕厥、烦躁不安、咯血、咳嗽、咳痰、心悸、腹痛等症状。肺栓塞的症状轻重虽然与栓塞面积有关,但不成正比,而且与其他疾病难以鉴别。
3.溶栓治疗特点 溶栓和抗凝治疗的主要用药反应为出血,可达18%~27%。其主要表现为皮下穿刺点出血、牙龈出血、痰中带血,严重时可出现脑出血,病人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神志改变等症状。
【健康教育要点】
1.住院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介绍肺栓塞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帮助病人评估个体致病的高危因素,讲解治疗及特殊检查的方法及意义,鼓励病人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释疾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及其相关因素,如呼吸困难或气短发生后又很快缓解,数日、数月后又得以复发者,应考虑有肺栓塞的可能。如合并感染时可伴有黄痰或痰量较多。
(2)心理指导:指导采用放松技巧,缓解胸痛及呼吸困难导致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溶栓后病人自觉症状减轻,均有不同程度的想下床活动的愿望,告知溶栓后仍需卧床休息,以免栓子脱落,造成再栓塞。
(3)用药指导:讲解应用抗凝或溶栓药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教会自行监测出血倾向,如发现刷牙时牙龈出血,穿刺部位常规按压后出血不止,皮肤黏膜可见多处皮下瘀斑,以及头痛、头晕、黑粪、呕血、咯血等症状和体征时,要及时报告医生。对应用溶栓治疗的病人,说明反复抽取动脉或静脉血做实验室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取得病人的配合。需要长期应用抗凝药者,讲解规范用药的意义,指导定期复查出凝血指标。
(4)氧疗指导:说明吸氧的必要性,指导按医护人员调节的吸氧流量吸氧,切勿自行调整吸氧流量。吸氧过程中,指导适当饮水,防止口干。急性肺栓塞溶栓后,要求其严格制动并绝对卧床2周。对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告其不能做双下肢用力的动作及下肢按摩、用力叩背。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尤其是便秘和上呼吸道感染。指导排便时切勿用力,对咳嗽剧烈者,适当给予镇咳,以免增加腹压,造成血栓脱落。
2.出院健康教育
(1)预防知识教育:告知生活中注意下肢的活动,有下肢静脉曲张者可穿弹力袜,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液滞留,血栓复发。恢复期宜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预防便秘,吸烟者应劝其戒烟。
(2)自我监测指导:告知定期随诊,按时服药,特别是抗凝药一定要保证按医嘱服用,定期复查抗凝指标,了解并学会看抗凝指标化验单。教会自我观察出血现象,如有牙龈出血、皮肤破口流血不止等症状时及时就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