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创伤是指战时或平时外力所致的腹部脏器损伤。腹部创伤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损伤。损伤种类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种。开放性损伤中,因消化道占腹腔内容积的大部分,故肠破裂的机会较实质脏器破裂的机会多,而大、小肠破裂的比例则大致相等。在闭合性腹部损伤中,以肝脾等实质脏器的损伤居多,占2/3,肠管损伤占1/3。
【疾病特点】
1.由于致伤原因,受伤的器官及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以及是否伴有合并伤等情况,腹部损伤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微的腹部损伤,临床上可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而严重者可出现重度休克甚至濒死状态。
2.实质性器官(如肝、脾、胰、肾等)损伤或大血管损伤时,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腔内(或腹膜后)出血。病人面色苍白,脉搏加快、细弱、脉压变小,严重时血压不稳甚至休克。腹痛呈持续性,一般不很剧烈,腹肌紧张及压痛、反跳痛也不严重。
3.空腔脏器(如胃肠道、胆道等)破裂或穿孔,则以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腹腔内可有游离气体,因而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此外,胃、十二指肠损伤可有呕血,直肠损伤常出现鲜红色血便。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的病人有时可出现睾丸疼痛、阴囊血肿和阴茎异常勃起等症状和体征。
4.实质性脏器和空腔脏器同时破裂,出血和腹膜炎两种临床表现可同时出现。多发性损伤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如合并严重颅脑损伤者,会出现意识障碍;胸部损伤、脊柱或骨盆骨折的症状往往很明显,可能会掩盖腹部损伤的表现。
【健康教育要点】
1.手术前健康教育
(1)治疗知识指导:告知病人腹部损伤的救治原则是紧急手术,快速输血、输液,边手术边抗休克。疑有内脏伤但诊断尚不明确者,需进一步观察,待有手术指征时,立即手术治疗,让病人有心理准备。
(2)心理调适指导:腹部创伤多为意外事件,瞬间造成,给病人心理带来较大恐慌。接诊时,应主动给病人以关切、同情及适当的语言安慰。介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消除恐慌心理,主动配合术前准备。
(3)术前准备指导:说明凡疑有腹内脏器伤均应禁食,以免刺激消化液分泌,增加肠蠕动或胃肠内容物漏至腹腔,致使炎症扩散。解释放置胃管的目的是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减轻腹胀,改善呼吸,减少可能存在的胃肠液外漏,观察消化道出血情况。
2.手术后健康教育
(1)体位指导:讲解术后取斜坡半卧位可减轻切口疼痛,利于呼吸及腹腔引流,指导家属协助病人保持卧位和带着管道更换体位。说明术后要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应尽量使引流管尖端处在最低位,保证充分引流,避免或减少膈下、肠间积液。
(2)治疗知识指导:说明由于术前和术中的消耗和术后仍需有一定时间的禁食和胃肠减压,需补充水分、电解质、维生素和蛋白质,并进行抗感染治疗。这些治疗都要通过静脉输液进行,因此,要做好长期输液的心理准备,保持输液通畅,不能随意调节输液速度。
(3)胃管护理指导:说明胃管引流的重要性,指导家属保持胃管妥善固定,防止上下移动及衔接处脱落。保持胃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注意观察胃液的色、质、量,如持续引出鲜红色液体,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置。做好口、鼻腔护理,防止发生溃疡。解释胃管内如注入药物,应停止吸引1h,以免将药物吸出。
(4)疼痛护理指导:教会病人及家属使用分散注意力、正确的起床及翻身、咳痰方法,消除引起疼痛的因素。对应用止痛药或止痛泵者,说明过量用药可抑制呼吸和影响肠蠕动的恢复,指导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表达疼痛程度,合理应用止痛药物。
(5)饮食指导:说明术后须禁食,静脉补充适量的水、电解质和维生素。术后3~4d待肠蠕动功能恢复可进流质,1周后进半流质,2周后进易消化少渣饮食,避免进食产气和刺激性的食物。
(6)活动指导:说明早期活动可促进血运循环,有利于炎症吸收及引流,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病情平稳后指导下床活动,活动时注意保护各种引流和输液管道,防止脱出。
3.出院健康教育
(1)活动与休息指导:嘱咐病人生活要有规律,活动要循序渐进,可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术后1~3个月避免体力劳动。
(2)饮食指导:出院后宜进食少渣易消化的软食,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做到定时少食多餐。术后1个月内应每日5~6餐,以后视情况逐渐恢复正常进餐。
(3)复诊指导:告知3个月门诊复查,有不适者随时复诊,终身随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