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现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大中型医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个别医院已开始尝试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是通过胃肠道以外的途径,即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将营养液以浓缩的形式输入病人血液循环,为病人提供营养支持的方法。营养液包括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如热能、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肠外营养可维持病人良好的营养状况,增加体重,促进伤口愈合和生长发育,对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是行之有效的,已成为挽救或延长不能经胃肠营养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应用特点】
1.应用范围广 凡不能或不宜经口摄食超过5~7d的病人,都是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外科常用于营养不良者的术前准备、消化道瘘、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严重感染与败血症、大面积烧伤以及肝肾衰竭等。也可用于肠道炎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恶性肿瘤病人化疗或放疗期间补充摄食不足。
2.营养成分全 肠外营养所提供的营养素种类较多,从生理角度看,将各种营养素在体外先混合于3L塑料袋内(称全营养混合液)再输入的方法最合理。同时进入体内的各种营养素各司其职,对合成代谢有利。另外,混合后高浓度葡萄糖可稀释,渗透压降低,使经周围静脉输注成为可能。混合后输注,使单位时间内的脂肪乳剂输入量大大低于脂肪乳剂的单瓶输注,可避免因脂肪乳剂输注过快的不良反应。
3.操作方便 由于全营养混合液的渗透压不高,故经周围静脉输注并无困难,适宜于用量小、肠外营养支持不超过2周者。对于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者,则以经中心静脉导管输入为宜。
【健康教育要点】
1.应用前指导
(1)心理调适指导:耐心解释肠外营养治疗的必要性,告知肠外营养置管操作具有成功率高、减少反复穿刺痛苦、安全性高的特点,消除顾虑,取得病人配合。由于肠外营养连续输注时间长,病人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应通过反复解释肠外营养治疗的临床意义,帮助病人树立长期治疗的信心。
(2)肠外营养监测指导:说明对肠外营养的病人要定时测量各种参数,以便合理制定营养液配方。监测内容包括记录出入量、尿糖、血糖、电解质、尿素氮、血浆蛋白、肝功能、体重等,取得病人配合。
2.应用后指导
(1)并发症预防指导:说明肠外营养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血胸、臂丛神经损伤、出血、空气栓塞、导管性败血症、代谢紊乱、导管扭结折断等。只要监测处理及时,这些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告知病人如出现发热、穿刺部位疼痛、呼吸困难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报告。
(2)导管维护指导:说明肠外营养依赖于深静脉置管达到补充营养的治疗目的,输液通路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告知应保持输液通畅,翻身时避免导管受压、扭曲、滑脱,防止输液器折叠后被回血堵塞。导管外端应用敷贴妥善固定,告知避免用手抓撕敷贴,导致脱落,注意观察敷贴有无渗血、渗液、边角泛起,如有及时告知护士更换。
(3)治疗知识指导:说明营养液的输入要求现用现配,一天的营养液要在16~24h按时按量、均匀的输入,强调病人或家属不能随意调节输液速度,防止因过快过慢或时快时慢引起输液不良反应,影响能量的利用。指导家属协助记录经口入量及排出量,为营养液量的配置提供依据。
(4)拔管指导:治疗结束需要拔管时,告知拔管后要压迫穿刺点5~10min,对导管留置时间较长者压迫时间应够长,防止空气沿穿刺隧道进入血管,引起气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