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菌性痢疾病人健康教育

细菌性痢疾病人健康教育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根据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便常规及便培养检查确诊。1.传播途径 菌痢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痢疾杆菌从传染源的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经手、口使人感染。发生菌痢时告知不要滥用药,尤其不要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可影响骨骼发育。因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18岁以下者应禁用。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根据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便常规及便培养检查确诊。

【疾病特点】

1.传播途径 菌痢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痢疾杆菌从传染源的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经手、口使人感染。

2.治疗原则 一是病原治疗,多用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吡哌酸等)疗效理想,或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二是对症治疗,针对高热、惊厥、休克、呼吸衰竭等进行治疗。

【健康教育要点】

1.住院健康教育

(1)休息与饮食指导:急性菌痢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告知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忌食多渣、多油、刺激性食物及瓜果梨桃、雪糕等生冷食物,以免增强胃肠道负担,加重胃肠功能紊乱,恢复期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对症护理指导:高热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时,嘱病人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皮疹、过敏反应),防止大量出汗引起虚脱。高热惊厥病人,嘱家长注意安全护理,谨防咬破舌头、摔伤、碰伤等。

(3)消毒隔离指导:告知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同病房防止不同菌型之间的交叉感染,做好床边隔离。餐具、儿童玩具每日用消毒剂浸泡消毒,餐前便后要洗手。

(4)用药指导: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告知注意观察有无恶心、胃部不适、头痛、皮疹等不良反应。患儿口服药剂量要准确,指导家长耐心诱导小儿配合服药,确保药物能够按时按量服用,保证疗效。

2.出院健康教育

(1)预防知识指导:告知出院后避免过度劳累、受凉、暴饮暴食,保持生活规律、增强体质,以防菌痢再次发作。发生菌痢时告知不要滥用药,尤其不要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可影响骨骼发育。因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18岁以下者应禁用。

(2)复诊指导:从事餐饮、保育等工作人员,告知要定期进行体检,发现带菌应调换工作岗位,继续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