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以发热、低血压、出血倾向及肾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到过疫区、有鼠类接触史)及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疾病特点】
1.传播途径 EHF是以鼠类为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及母婴等多种途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传染。典型病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5期。
2.治疗原则 EHF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主要是对症治疗,针对休克、肾衰竭和出血进行治疗,治疗原则为“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
【健康教育要点】
1.住院健康教育
(1)休息与活动指导:发病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告知家属不宜搬动病人,以免加重组织脏器出血,恢复期仍需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
(2)对症护理指导
①皮肤护理:EHF主要临床表现有充血、出血。告知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衣服宽松、柔软。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更换,保持舒适体位。指导家属在为病人翻身时避免推、拉、拽等动作,以免造成皮肤的破损。保持口腔黏膜清洁、湿润,进食后应漱口,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及痰液。指导每日用温水冲洗会阴部,保持会阴清洁。
②发热与出血的护理:告知应用冰袋、冰囊降温时应定期更换部位,防止皮肤冻伤。不得用酒精或温水擦浴,以免加重皮肤的充血、出血。禁止滥用退热药,以免大量出汗诱发休克。有出血倾向者,嘱其对注射部位压迫不得少于10min。注意观察大便颜色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③肾损害护理:少尿期嘱其控制水摄入量,强调家属不得随意调整输液滴速,并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对留置导尿者嘱其翻身,活动时勿使尿袋高于耻骨联合,避免逆行感染。血液透析治疗前,说明治疗目的、操作程序等,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并嘱咐保持穿刺部位敷料清洁、干燥。
(3)心理指导:EHF病情重,往往使家属及清醒病人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可通过疾病相关知识教育,认识所患疾病的特点、治疗措施及效果,使其消除焦虑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4)饮食指导:少尿期嘱病人控制水摄入量(包括食物、水果的含水量),多尿期指导多饮水,注意补充水分及液体量。告知少尿期严格限制钾的摄入,多尿期适量增加钾的摄入。含钾高的食物有红枣、柑橘、香蕉、鲜蘑菇、卷心菜等。有消化道出血者,嘱其遵医嘱禁食,病情好转时进流食、半流食,应少食多餐,食物不宜过热。
2.出院健康教育
(1)预防知识指导:告知疾病的传播途径,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对居住环境做好灭鼠、灭螨工作,防止疾病传播。由于肾功能的完全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出院后仍需休息,加强营养,避免服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2)复诊指导:告知定期复查肾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