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癌症攻关,关键是抗转移

癌症攻关,关键是抗转移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以来,癌症治疗的攻关目标是针对原发癌灶及转移癌灶杀癌细胞。若不能解决癌症的转移问题,癌症治疗就不可能跨越前进。因此,21世纪癌症治疗的目标之一,应是抗转移。为此,笔者提出,按照癌的生物学特性和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分析和认识宿主免疫状态、癌症转移的多步骤和多环节、分子转移机制等,提出抗癌转移的治疗新模式。因此,抑制癌转移是降低癌症病死率,提高疗效的关键。

转移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转移是癌症治疗的关键。

20世纪以来,癌症治疗的攻关目标是针对原发癌灶及转移癌灶杀癌细胞。虽然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癌症的病死率仍然占人类疾病病死率的第一位。造成如此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就是转移。原有的传统疗法未能降低长期居高不下的病死率,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能针对转移、控制转移。

时至今日,癌症治疗的最主要问题还是如何抗转移。若不能解决癌症的转移问题,癌症治疗就不可能跨越前进。因此,21世纪癌症治疗的目标之一,应是抗转移。

认识到上述问题,就促使我们更新思维、转变观念,寻找如何抗转移、攻克癌症的新方法。为此,笔者提出,按照癌的生物学特性和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分析和认识宿主免疫状态、癌症转移的多步骤和多环节、分子转移机制等,提出抗癌转移的治疗新模式。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汤钊献院士,于2007年11月9日在《癌转移临床研究我见》一文中提出:“不研究癌转移,提高疗效将是一句空话。”

国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对肿瘤转移的研究非常重视,成立了国际转移研究学会(Metastasis Research Society),并出版期刊《临床和实验转移》(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astasis),日本东京也成立了癌转移研究会。

国内抗转移的研究起步较晚,1996年高进教授出版了《癌的侵袭与转移——基础研究与临床》,这是国内第一部癌转移的专著。2003年,汤钊猷院士的专著《肝癌转移、复发的基础与临床》出版,其在专著中指出,“原发性肝癌研究的下一个重要目标——复发与转移的防治”,“转移、复发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肝癌生存率的一个瓶颈,也是攻克癌症的最重要的难关之一”。这些学术专著促进了国内学者对肿瘤转移研究的重视。2006年,笔者出版了《癌转移治疗新概念与新方法》一书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

(一)对传统疗法的反思

通过对7年的实验室荷瘤动物实验观察,以及16年来肿瘤专科门诊12 000多病例的门诊病历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传统疗法没有明显降低病死率?为什么没有控制复发和转移?传统疗法在认识概念上存在什么问题?

笔者认为,癌症的传统疗法存在以下一些薄弱环节。

1.传统化疗抑制免疫功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2.传统静脉化疗为间断治疗、间歇期不能治疗,而间歇期癌细胞仍继续增殖分裂。

3.传统疗法损伤宿主,化疗细胞毒药物无选择性,实为“双刃剑”,既杀癌细胞又杀正常细胞,尤其是骨髓免疫细胞。

4.传统疗法损害中枢免疫器官,癌症患者胸腺已受抑制,而化疗又抑制骨髓,犹如“雪上加霜”,使整个中枢免疫器官受损而未能有效保护。

5.传统疗法目标只注重化疗能杀癌细胞,而忽视了宿主本身对癌的抵抗力和制约力。其实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决定于宿主免疫功能的高低及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即决定于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与宿主对制约因素影响两者的比势。若两者平衡则控制,若两者失衡则进展。传统化疗往往会促使免疫功能下降,使癌细胞失去免疫监视和控制,导致边化疗边转移,越化疗越转移。

6.传统疗法忽视了人体本身的抗癌能力,忽视了宿主体内抗癌系统的抗癌细胞(NK细胞群、K细胞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TK细胞群)、抗癌细胞因子系统(IFN、IL-2,TNF)的作用,忽视了宿主体内的抑癌基因及抑癌转移基因的作用(人体内有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有癌转移基因及抑癌转移基因),也忽视了宿主体内的神经体液系统作用及内分泌激素作用。这些对宿主机体有重要的调节、平衡和稳定作用,对人体内的这些内在的抗癌因素,应设法保护、激活。

7.传统疗法的目标比较单纯,只是杀癌细胞。这并不符合当前所知的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及生物学行为的实际情况等,如癌细胞的黏附、侵袭、运动、水解酶活性、转移的环节及多个步骤、分子免疫机制、血管生成因子。

上述存在问题,促使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在继续按照传统思路提高传统疗法的同时,克服其短处、纠正其不足,使之更臻完善。为此,笔者提出,按照癌的生物学特性和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分析和认识宿主的免疫状况、癌转移的多步骤和多环节、分子转移机制等,提出抗癌转移治疗新模式。

(二)癌症治疗新概念的形成及特点

基于对传统疗法的反思,我们认识到癌症是以信息传送和调节控制为基础的,虽然恶变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但也有逆转的可能。治疗癌症的最后步骤应是恢复宿主调控作用,而不单是消灭癌细胞。据此形成了癌症治疗的新概念。该概念引用了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的经验与现象,也借鉴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传统观念。从新的治疗学观点出发,或许能说明癌症是通过调控而被治愈的机制。

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并不一定很大。

经一个世纪的临床观察和近10多年来的分析,研究者令人惊异地发现,肿瘤的自主性很有限,而且癌变过程也是可以逆转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鉴于癌症手术后复发、转移率甚高,为了控制术后复发采用了术后系列辅助化疗,甚至术前(如乳腺癌)已开始化疗,但其结果并不尽人愿。许多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并未能阻止复发和转移,有的病例由于强化化疗,促使免疫功能衰竭。这些都是值得临床医师认真、冷静地去思考、回顾、分析、反思的,癌症的治疗重心也应该转向如何防复发、抗转移。

近20年来,对癌的分子转移机制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展,对于抗癌细胞转移,迄今国内外仍无良法。虽然近年来也有许多新的抗癌药问世,但疗效仍未有令人满意的提高。一些中晚期癌手术不能根治切除的原因,是淋巴结远位转移。因此,抑制癌转移是降低癌症病死率,提高疗效的关键。

传统疗法的攻关目标比较单纯,只是杀灭癌细胞,这并不全符合当前所知的癌症生物特性的实际情况,如癌细胞的侵袭行为,转移环节及多个步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机体的免疫反应性及复发的诱因等。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抗癌药并不一定能抗转移,抗转移药也不一定能杀灭癌细胞。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癌症攻关的关键还是抗转移,研究如何抗转移才是癌症治疗的核心问题。

癌症治疗新概念的主要特点,即控制转移、保护患者免疫力,而非单纯杀灭癌细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