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们已认识到癌症治疗的关键是抗转移,那么如何抗转移呢?怎样才能认识癌细胞转移的具体过程、步骤和机制?就像与敌人作战,应查明敌人有多少?在哪里?其动向如何?这些癌细胞是如何活动的?其活动规律如何?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何处为薄弱环节?应该打击或阻断哪个或哪几个环节?打击癌转移的目标应该如何具体化?
为了解决上述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实验肿瘤基础研究,施行癌细胞移植,建立肿瘤动物模型,开展了一系列实验肿瘤研究:①探索癌侵袭、转移机制和规律;②探讨肿瘤与免疫、免疫器官,以及免疫器官与肿瘤之间的关系;③寻找调控癌侵袭、转移的有效措施。笔者所在实验室花了3年多时间进行了癌转移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以及追踪癌细胞在转移途中的命运和规律的实验观察。
在动物实验上发现一些新方法,也取得了一些实验性成果。但许多实验结果难以通过临床验证,因为临床验证必须观察3~5年或以上才能评价远期疗效。往往在实验研究中见到了较好效果,可是在临床上却难以观察到明显的效果,因为实验室研究对象为动物小鼠,而临床对象是患者,实验结果并不一定都能引用于临床,必须经过临床验证,观察3~5年甚至8~10年才能了解远期复发、转移的情况。
这些患者的原发或转移灶已经做了较妥善甚至较满意的治疗处理,为什么以后或不久又出现了转移,甚至广泛转移、播散?这些转移、复发的癌细胞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于何处?转移时间有数月或数年,是何因素造成的呢?这些癌细胞究竟藏在人体哪里?为何那么顽固?正如老百姓常说的“癌是活的,可以跑的”,癌细胞在人体内存在的形式不仅仅是原发癌灶和转移灶,还存在着第三种形式,即正在转移途中的癌细胞及癌细胞群。这第三种表现形式,迄今在文献和教科书中均未提及。因人们对其尚未认识,故忽视了转移途中癌细胞这种特殊表现形式。
尽管许多患者使用了各种传统治疗方法,对原发肿瘤或转移肿瘤进行放疗、化疗或综合治疗,可是癌细胞还是顽固地、持续地进行转移,那么这些癌细胞躲藏在哪里?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癌细胞在转移过程途中,转移的速度可快可慢,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可能休眠,静止于G0期,有时癌细胞又活跃起来,进入细胞周期。这里所说的“条件”可能与宿主免疫力、局部微环境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癌细胞本身的细胞动力学有关。这些正在转移途中的癌细胞是最危险的“隐蔽敌人”,在转移过程中存活下来有转移潜力的癌细胞,会慢慢地、逐渐地形成新的转移灶。
转移途中的癌细胞之所以能存活下来是由于它逃逸了血液循环中免疫细胞的免疫监视。如果用细胞毒药物化疗来处理转移瘤灶,则有可能因杀伤了过多免疫细胞而使患者血液循环中免疫细胞的免疫监视进一步减弱,反而使得更多转移过程中的癌细胞逃逸免疫监视,形成更多的新的转移病灶。
在动物实验中,从小鼠静脉注入105癌细胞,48h后血中查不到癌细胞。那么这些注入的癌细胞是被谁消灭了呢?分析推测可能是有些细胞注入循环系统后不适应环境、被血流冲击损伤或阻塞于障碍的微循环而被消灭,但绝大部分进入血液循环的癌细胞,主要是被小鼠自身的免疫力,即小鼠血液循环中的大量免疫细胞吞噬所消灭。因此,在抗转移治疗工作中,治疗转移途中的癌细胞及癌细胞群,必须保护宿主机体的免疫力,应设法调动、恢复、激活其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而不应该或尽量避免打击、损害、降低宿主机体免疫力及免疫系统功能。如何设法保护、调动、激活宿主的免疫功能以应对转移途中的癌细胞,应作为抗转移治疗的一项重要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