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45岁,农民。2007年5月21日初诊。患者两胁疼痛,头痛目眩2个月。2个月前与邻居因琐事争吵后感受到两胁部疼痛,头痛目眩,伴有口燥咽干,疲乏无力,眠食俱差。月经不调,乳房作胀并有肿块。察其舌,见舌质淡红;诊其脉,脉弦而虚。B超、CT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此乃肝郁血虚所致,法当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方拟逍遥散加减治之。处方: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2g,炙甘草6g,薄荷5g,煨生姜3片,炒酸枣仁15g,赤芍9g,青皮9g,川芎9g。6剂,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心理治疗。
5月27日二诊:服上方6剂后,诸症大减而未瘥,乳房肿块明显缩小。效不更方,前方继进9剂。共服药15剂,诸症消除。随访3个月,乳房肿块消失,其余症状亦未见复发。
此患者因情志因素而使肝气郁结,肝郁不能疏泄脾土,以致脾失分运,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方中柴胡、青皮疏肝解郁;当归、白芍补血和营以养肝;赤芍、川芎活血理气;茯苓、甘草、白术健脾补中;煨生姜和中,与当归、白芍同用,并能调和气血;助薄荷少许以增强柴胡疏肝解郁的作用;酸枣仁养心肝,安心神。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效。使肝气条达、脾气健运,气血运行通畅,加之心理治疗而获全功。此调和肝脾之法亦即调气之法。此患者因“气”而病,通过调气而愈,从临床实践角度证明了《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理论之正确,值得临床应用。笔者曾遇1例顽固性呃逆的患者,多方治疗,收效甚微。后参照前人经验,根据“恐则气下”原理,应用恐吓的方法将其很快治愈,使上逆之气得以下降,达到升降正常,气机协调,而使疾病痊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