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突出特色,辨证的正确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治疗效果。所谓“辨证”,简言之就是以发展的思维看待每一疾病,如中医的“同病异治”概念认为同一疾病却涉及每个人、每个阶段。这就如同我们大家对“水”的认识一般限于“H2O”的概念,而以整体和发展的思维来认识水时,将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山峡谷的“泉水”清澈见底,是平原大地的“江河之水”混沌着泥沙,或是浩瀚无垠的“大海之水”流露着苦和涩。
大家同患一种疾病,怎样找出你我之间的差异呢?可以说中医经过几千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形成它独特的看病方式,那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解决这个问题。“望诊”就是通过医生的双眼来洞察秋毫,观察患者的精神面貌、皮肤颜色,还有舌苔及舌体大小,以及大小便等。“闻诊”既包括用耳朵听闻病人的各种声音(包括语言、呼吸、咳嗽、肠鸣等),又包括用鼻子闻气味(包括分泌物、排泄物等),以辨别病情。“问诊”是询问病人的情况(包括病人的发病原因、主要不适症状及家族疾病史等),从而了解病人的各种病态感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诊疗等情况。“切诊”是通过切脉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判断病情变化情况(图 3-4)。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资料,是中医诊病、治病传承至今的固定模式。
图3-4 中医切诊
◆ 中医初步判断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慢性胆囊炎的“炎”是“泉水”“江河之水”,还是“大海之水”?主要通过患者的疼痛、脉象、舌象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初步简单的判断。
1.疼痛感 慢性胆囊炎患者多有胁肋部疼痛,但详细询问病情时,患者对疼痛特点的描述会不一样,有的患者说是胀痛,有的患者感觉是刺痛,还有说是疼痛位置是固定的或是不固定的,疼痛感觉不一样,那么发病类型就截然不同。
(1)胀痛:即疼痛且有胀满的感觉,气机阻滞致痛的特点。
(2)走串痛:即疼痛处不固定,气机阻滞致痛的特点。
(3)刺痛:指疼痛像用针刺,瘀血致痛的典型特点。
(4)固定痛:指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瘀血致痛的典型特点。
2.舌象 舌是重要的发音器官,舌体表面的颜色与舌苔厚薄因我们五脏六腑功能强弱而异,也就是说舌象如同蒙着一层迷雾的“山水画”,时而告诉我们“水漫金山”,寒气、湿气太重;时而诉说“骄阳似火”,酷热难熬。一般来说,健康人的舌象特征是: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故有“淡红舌,薄白苔”之称。患者常因所患疾病的不同而表现出其特有的舌象,这也是中医辨证的关键方面。慢性胆囊炎患者常见以下几种舌象。
(1)舌苔色黄且厚腻者多为湿热证。
(2)舌苔色白且薄者,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多为虚证、寒证。
(3)舌色红绛者,舌色比正常舌色红或黯红,多属热证。
(4)舌色紫黯多是瘀血证。
3.脉象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之窗,而“脉”是我们身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经验丰富的中医通过切脉就能知晓五脏六腑的运行情况。常用的切脉方法是寸口诊法,通过医生的示指(食指)、中指、环指(无名指)触按患者手腕后桡动脉搏动处来探查脉象。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动4~5次,三指都触及脉动,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脉形不粗不细。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的不同而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因气候温暖,血管扩张,脉多偏浮;冬季因寒冷,血管收缩,脉多沉伏于里。总之,脉象是一个主观抽象的概念,正确把握脉象非一日之功,需要医生的长期临床实践和悟性感知。中医将脉象具体细化为20余种,慢性胆囊炎患者常见数脉、细脉、弦脉。
(1)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90次以上,多为热证,因热可使血液流速加快。当脉搏又快又有力时,为实热证;如果快而乏力,则为虚热证。
(2)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多因阴血亏虚不可充盈脉道,或者其他因素使脉道受阻,为气血虚证。
(3)弦脉:触按脉如同触按古琴弦,常见于肝胆病和各种疼痛证。
◆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中医除了参考疼痛、舌、脉,还从病人的其他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将慢性胆囊炎具体辨为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进行论治。
1.肝郁气滞证
(1)主证:右胁腹部胀痛,甚至疼痛牵引胸背肩臂,痛处走窜不定,疼痛常因为情志的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频频嗳气,嗳气后胀痛症状可以稍微缓解,纳食减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细。
(2)治法:疏肝理气。
(3)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7g,陈皮7g,川芎5g,香附5g,枳壳5g,芍药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若右腹胀痛较剧烈,可以加入延胡索和青皮以增强理气止痛的功效;若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可以去掉方中的川芎,加入山栀子、牡丹皮、黄芩、夏枯草;若症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加入茯苓、白术;若症见右腹部持续隐痛不休、眩晕、失眠者,可去方中的川芎,加入枸杞子、菊花、首乌、牡丹皮、栀子;若伴恶心呕吐者,可加入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
(4)方解:见表3-1。
表3-1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加减
中医所用方剂,是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中药方剂一般是按君、臣、佐、使原则组合的,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将君、臣、佐、使归纳分析如下:①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君药的药力是方中之首,剂量一般也较大,比其他药物的量都大,是方中不可缺少的。②臣药有两种意义,其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其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较君药稍弱。③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于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的作用。佐药一般用量较轻。④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导方中各味药到达病处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其他各味药作用的药物。使药用量较轻,药力较小。
2.肝胆湿热证
(1)主证:右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中苦并感觉唾液分泌多而黏腻,食欲差,胸闷,恶心呕吐,发热畏寒,身目具黄,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2)治法: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3)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7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9g,木通5g,当归3g,生地黄5g,柴胡5g,生甘草5g,车前子6g。水煎服,每日1剂。
若发热、黄疸明显者,可加入茵陈、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肠胃积热,口臭、不想进食、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患者,可加大黄、芒硝。
(4)方解:见表3-2。
表3-2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加减
3.瘀血阻络证
(1)主证:右侧胁肋部感觉刺痛,疼痛之处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夜间疼痛较剧烈,右胁肋或可触及包块,舌质紫黯,脉象沉涩。
(2)治法:祛瘀通络。
(3)方药: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①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10g,当归8g,生地黄8g,川芎5g, 赤芍5g,牛膝10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②复元活血汤:柴胡10g,当归9g,瓜蒌根9g,红花5g,穿山甲5g,大黄13g,桃仁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
若肋下可触及包块,可酌情加入三棱、莪术、地鳖虫,以增加破瘀散结消坚之力。刺痛较重者,可加入五灵脂、延胡索,以增强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4)方解:见表3-3、表3-4。
表3-3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
表3-4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瘀血阻络证: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养证
(1)主证:右胁下隐隐作痛,隐痛持续不间断,过度劳累时隐痛感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大便秘结,小便量少且颜色深。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而数。
(2)治法:养阴柔肝。
(3)方药:一贯煎加减。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生地黄25g,枸杞子15g,川楝子5g。水煎服,每日1剂。
若舌红而干明显者,可加石斛、玄参、天冬;若心神不宁、心烦失眠者,可酌情配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若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地黄等。
(4)方解:见表3-5。
表3-5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络失养证:一贯煎加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