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腹胀天,加重伴呼吸急促天

腹胀天,加重伴呼吸急促天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腹胀16天,加重伴呼吸急促2天”,于2010年2月17日入院。近2天腹胀进一步加重,且呼吸急促,逐到我院就诊。②出生第2天开始腹胀伴呕吐,腹胀逐渐加重。目前患儿的主要症状为腹胀。新生儿腹胀是新生儿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常是病情危重和恶化的征兆。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腹胀的首位原因。患儿目前存在明显的感染征象,已经排除肺部感染及肠道感染,但不能排除腹腔内感染。

【病历摘要】 患儿,女,17天。因“腹胀16天,加重伴呼吸急促2天”,于2010年2月17日入院。患儿生后第1天排出胎粪,第2天开始腹胀,腹胀逐渐加重,伴呕吐,呕吐量少,每日0~1次,每次1~5ml,为奶汁,无黄绿色肠内容物,每日排便、排气,但量少。于入院前8天,患儿发热,体温达38℃,到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先天性巨结肠合并肠道感染,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具体不详)、清洁洗肠、对症治疗,体温下降,腹胀有所缓解,但仍腹胀。近2天腹胀进一步加重,且呼吸急促,逐到我院就诊。患儿为第一胎一产,足月剖宫产,父亲36岁,母亲30岁。出生时无新生儿窒息史。家族史无特殊病记载。

体格检查:T 37℃,P 166次/分,R 60次/分,体重3.36kg。一般状态差,脱水貌,中度营养不良,皮肤弹性差,全身皮肤浅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66次/分,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明显膨隆,腹式呼吸消失,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显露,腹壁紧张发亮、青紫、略发红,全腹有压痛,轻度肌紧张,反跳痛不明显,肝脾肋下触不清,触不清腹部包块,腹部叩诊呈浊音,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未闻及。脊柱、四肢无畸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22.0×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23,单核细胞0.09,红细胞计数3.41×1012/L,血红蛋白118g/L,血小板计数507×109/L,超敏C反应蛋白94.80mg/L,肝功能检查: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2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9U/L,碱性磷酸酶132U/L,r-谷氨酸转移酶248U/L,前白蛋白0.01g/L,总蛋白45.7g/L,白蛋白21.6g/L,球蛋白24.1g/L,胆红素总量92.3mmol/L,直接胆红素31.1mmol/L,间接胆红素61.2mmol/L,胆碱酯酶2 858U/L,凝血常规:正常,便常规:未见异常;X线腹部立位片示膈肌上移,肺野变小,肠管扩张明显,腹部可见多个小液气平面,下腹部可见片状高密度影,提示不全肠梗阻及腹水;X线胸部正侧位片显示:双肺纹理增强,未发现明显炎变。

入院诊断:①新生儿贫血;②中度脱水;③腹胀待查;④腹水原因待查。

【第一次查房】 (入院后2小时)

实习医师:汇报病历同上。

住院医师:该病例特点①出生17天的新生儿,女婴。②出生第2天开始腹胀伴呕吐,腹胀逐渐加重。③生后有正常胎粪排出,排便、排气。④发热,体温达38℃。⑤查体:一般状态差,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次/分,脱水貌,营养不良,皮肤弹性差,全身皮肤浅黄染,腹明显膨隆,腹胀明显,腹式呼吸消失,腹壁静脉显露,全腹部有压痛、轻度肌紧张,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未闻及。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血红蛋白低;超敏C反应蛋白94.80mg/L,明显增高;肝功能检查中可见血清中总蛋白及白蛋白明显低,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明显增高,以直胆增高为主。从患儿目前的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可以考虑患儿存在感染性疾病,梗阻性黄疸,中度脱水。现进行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请上级医师指导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及治疗。

主治医师:患儿的主要症状为腹胀,且生后第2天开始腹胀。腹胀作为疾病的伴随症状,临床上经常遇到,尤其是在新生儿疾病中。腹胀的原因很多,有内科疾病引起,也有外科疾病引起,有时是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共同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其中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腹胀最多见。如新生儿肺炎、感染性腹泻、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外科疾病有新生儿肠梗阻、胎粪性腹膜炎、新生儿消化道穿孔、先天性巨结肠等均可以引起腹胀。患儿生后胎粪排出正常,每日均有排便、排气,可以排除外科肠梗阻性疾病及消化道穿孔。患儿血象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说明患儿有明显的感染,不能排除新生儿感染。本患儿腹胀可能为感染性因素引起。患儿虽然呼吸困难,但无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听诊未发现明显的啰音,胸部X线片未显示明显炎症改变,肺部感染引起的可能性不大。患儿无明显腹泻,便常规正常,也可以排除肠道感染所致。需要进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胸部X线正侧位片等寻找原发感染灶。治疗方面: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补充水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输入新鲜血纠正贫血,进行静脉高营养,取得代谢的正氮平衡,改善营养状况,用丙种球蛋白等增加免疫力。

教授:同意主治医师的处理意见。目前患儿的主要症状为腹胀。新生儿腹胀是新生儿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常是病情危重和恶化的征兆。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腹胀的首位原因。其发生主要机制可能是①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等抑制神经系统导致中毒性肠麻痹;②重症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介质失控造成肠道微循环障碍也可以引起肠麻痹;③致病微生物导致肠腔内正常菌群紊乱,肠道屏障破坏发生腹膜炎。但是,现在患儿存在大量腹水,大量腹水也足以引起明显的腹胀。发生腹水的常见原因有: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肝硬化腹水;先天性乳糜腹;结核菌感染引起的结核性腹膜炎;肠穿孔、胆道穿孔等大量胆汁或肠内容物漏出引起的腹水等。患儿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均明显低于正常,不能排除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腹水。患儿目前存在明显的感染征象,已经排除肺部感染及肠道感染,但不能排除腹腔内感染。患儿X线腹部立位片示无膈下游离气体,通过灌肠后能排出大便及气体,且整个病程较长,故肠穿孔可能性不大。大家应该注意患儿的大便颜色。经灌肠后排出的大便为淡黄色、接近白色大便;追问病史,患儿生后排出胎粪后无正常黄色大便排出,大便颜色一直接近白色。查体中发现患儿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实验室检查中血清胆红素总量增高,其中以直接胆红素升高更为明显,说明患儿有胆道梗阻。应该进行腹穿,抽出腹水,观察腹水的性状,检查腹水的常规生化等而进一步明确腹水原因。

【第二次查房】 (入院后4小时)

住院医师:按上级医师指示,在右下腹麦氏点穿刺,抽出20ml黄色胆汁样腹水。不能排除胆道穿孔,进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相当于胆总管位置见一囊性回声20mm×14mm大小,腹腔扫查可见大量游离无回声,肝前液面深15mm,盆腔积液深60mm,提示胆总管囊肿,腹腔大量积液。腹水常规生化检查结果示:葡萄糖3.08mmol/L,蛋白31g/L,雷氏试验阳性,白细胞260×109/,红细胞880×109/L,单核0.35,多核0.65。能否明确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穿孔?如何诊断及进一步治疗?

主治医师: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道穿孔,应急诊行剖腹探查术。由于患儿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并且病程较长,腹腔渗出液较多,腹腔感染较重,已经发生较严重的脱水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感染性休克、贫血,术前应积极纠正,备血,做好术前准备。

教授:同意主治医师的治疗方案。胆道穿孔是小儿急性腹膜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由于发病率低,患儿年龄小,症状不典型,常被漏诊。并且胆汁为弱碱性液体,对腹膜刺激较轻,加上新生儿对疼痛耐受性较强,所以这类患儿往往全身症状较重,而腹膜炎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延误诊断。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发生腹膜炎的常见临床症状有腹胀、腹痛、呕吐、发热、皮肤黄染、腹泻等;腹部彩色多普勒彩超检查发现腹水。腹穿抽出胆汁样积液是术前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小儿发生自发性胆道穿孔的原因很多,有胰胆管合流异常;胆道远端狭窄、梗阻;胆汁浓缩、胆道结石;胰腺炎、坏死性肠炎致胆总管或胆总管壁内血栓形成;创伤等因素有关。穿孔部位一般在胆囊管与胆总管交界部的前壁。有人通过研究局部的解剖结构,发现该部处于胆囊与胆总管血供的末梢,且前壁的血供来源于后侧壁,易受缺血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提出胆道穿孔的发生与该部血供先天性发育缺陷有密切联系。这时同时存在胰胆管合流异常、胆道梗阻、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压力大更容易出现胆道穿孔。胰胆管合流异常时反流入胆道的胰酶被激活,破坏胆道黏膜,进一步导致胆道壁弹性纤维断裂,胆总管逐渐扩张。如远端存在梗阻,胆道内压急剧上升,则发生胆道穿孔。因此认为胆道扩张症和胆道穿孔有共同的起源,仅临床表现不同而已。此患儿为新生儿,可能生后第2天就发生胆总管穿孔。向家属追问病史,患儿生后排出胎粪后,一直排淡黄色接近白色的大便,尿黄,说明患儿出生时即存在胆道梗阻。现诊断基本明确,做好术前准备,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应该注意保温,动作要轻柔,要快,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只行胆道引流而不能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因为患儿为新生儿,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手术及大手术的打击。

【第三次查房】 (手术后第1天)

住院医师:患儿被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总管穿孔,已经行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术中见腹腔内有大量胆汁样黄色腹水,量约500ml,肠管聚集成团,表面有较多脓苔,探查胆道在胆总管和胆囊颈交界处胆总管外侧壁有3mm的穿孔,胆总管囊状扩张直径约2.2cm,符合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穿孔。胆总管内有较多泥沙样结石,冲洗胆道,给予反复冲洗腹腔,行胆总管“T”型管引流及腹腔引流术。现手术后第1天,一般状态较差,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腹平坦,无腹胀,肠鸣音未闻及。胃肠减压通畅,流出白色胃内容物,无胆汁样肠内容物,量为50ml,腹腔引流管通畅,流出淡黄绿色腹水60ml,胆道“T”型管引流通畅,流出碧绿色胆汁45ml。术后治疗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主治医师:患儿为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症、胆道自发性穿孔而发生腹胀、急性腹膜炎及大量腹水,现已经行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及腹腔引流术。胆总管引流术后胆汁被引流到体外,不能通过肠道再吸收,丢失大量水、电解质及消化酶,容易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消化不良。尤其是新生儿,机体自身调节功能较差,更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治疗上注意监测血气分析、血电解质(K、Na、Ca2+、Cl、CO2CP)、机体营养状况的变化,及时发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给予纠正,加强静脉高营养,避免发生负氮平衡。待患儿能进食时可以口服胆汁。这样有助于帮助消化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减轻水和电解质的丢失。目前治疗上禁食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静脉高营养,反复少量输新鲜血进一步纠正贫血,适当输入白蛋白减轻腹腔渗出,进行腹部理疗加速腹腔炎症吸收。固定好胆总管引流管,以免被动脱落。

教授:同意主治医师的观点。患儿已经明确诊断,并得到正确的治疗。虽然术中给予冲洗胆道,术后胆总管远端梗阻被解除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患儿先天就有远端胆道梗阻。因此接受第二次根治性手术之前可能一直带胆总管引流管,这样极容易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脱水。一般第一次手术后3~6个月根据患儿的情况接受第二次根治性手术。应该向家属交代现在的病情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危险性。因为此患儿为新生儿,本身抵抗力低,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再加上静脉输液困难等原因,极易发生营养不良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而危及生命。胆道“T”型管引流术后治疗的重点:近期是抗感染、静脉高营养、补充水和电解质,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远期是加强经胃肠营养,补充水和电解质,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一般术后2周进行胆道照影,了解胆总管远端的梗阻情况。如果通畅可以夹管,使胆汁流入到十二指肠,观察1~2周,病情平稳即胆道通畅可以拔胆总管引流管,再过3~6个月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如果远端不通畅只能长期带胆道引流管。想办法口服胆汁,一是帮助消化,二是减少水和电解质的丢失。

【出院诊断】 ①先天性胆总管囊肿;②胆总管穿孔;③急性腹膜炎;④新生儿贫血;⑤中度脱水;⑥重度营养不良。

【预后及随访】 患儿行胆总管引流术后胆总管远端一直不通畅,大便呈白色,虽然口服少量胆汁,进食尚可,但反复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营养状况得不到明显的改善。反复住院补充水及电解质,改善患儿的一般状况。后来将胆汁混在奶汁中一起喂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患儿长到6个月,体重到5kg时,在全麻下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手术,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胆总管囊肿,合并慢性胆囊炎。术后患儿病情恢复尚可,已经治愈出院。

【述评及相关进展】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称为先天性胆道扩张症,是小儿较为常见的胆道系统发育异常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先天性胰胆管合流异常、胆道发育不良、胆总管远端狭窄阻塞、巨细胞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因素有关,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理改变涉及胆总管、肝、胰腺、胆囊。先天性胆道扩张症病变范围较广,如不及时治疗严重影响小儿身体健康。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70%在婴幼儿期发病,女孩多见。腹痛、黄疸、腹部包块为本病的3个基本症状,即所谓“三联症”,但并非所有病儿就诊时均具有3个症状。临床上往往出现1个或2个,3个以上者少。由于现在腹部B型超声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比较普及,有不少病例是无意检查中被发现的,但也有发生自发性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后发现。

本病例是新生儿,可能是生后第2天发生胆总管囊肿自发穿孔,按时间来说比较少见的病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穿孔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既往反复有腹痛和黄疸病史的患儿,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伴发热、呕吐;腹部查体:腹明显膨隆、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有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穿抽出黄色胆汁样大量腹水;行腹部消化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CT检查均能提示胆总管扩张及大量腹水。胆总管囊肿一旦穿孔或破裂很快引起胆汁性腹膜炎,需要急诊手术治疗。目前公认,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治疗胆总管囊肿的标准术式。这种术式既切除了囊肿,也实现了胆道和胰液的分流,消除了将来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也防止了胰液对胆道的腐蚀。但胆总管发生穿孔后不一定一期按金标准进行手术。对于2岁以上、一般状态良好,穿孔时间不超过24小时、术中胆总管周围粘连不明显的,可以考虑一期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对于危重病儿先行胆总管引流术,待过3~6个月,一般状况等明显好转后二期行根治手术。目前有些人认为胆囊造口胆道引流术,同样起到充分引流胆汁的作用,并且对二期手术来说比胆总管“T”引流术相比,胆总管周围粘连相对轻,解剖结构清楚,便于操作,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小儿胆道自发性穿孔是少见的疾病。既往无腹痛和黄疸病史,极易误诊,误诊率高达38%~55.56%。误诊的原因除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外,还与未能及时行腹部穿刺有很大关系。对于有腹膜炎体征的患儿,腹腔穿刺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两者结合才能显著提高术前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0.

[2] 傅大千,徐庆珍.新生儿腹胀98例临床分析.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90-91.

[3] 彭小旅,黄琦,林海,等.小儿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初次手术方式探讨.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12,23(23):1828-1829.

[4] 耿宪杰,朱艳玲,侯广军,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胆道穿孔的外科治疗.临床外科杂志,2007.7,15(7):498-499.

(张海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