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血压患者定期检查的项目

高血压患者定期检查的项目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高血压没有特异性的症状,所以中老年人应定期测量血压,警惕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目前,人们的保健意识提高,通过检测血压防治高血压的意识增强,并通过测血压观察用药效果。对血压持续升高的患者来说,通过血液检查,若是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增高,血黏度增加,则应提示患者应重视防治,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因此,患者应定期做尿常规检验和肾功能测定。10.血液黏度检查 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黏度升高。

高血压病患者在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和口服药物降压等综合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血液、尿液、肾功能、心功能及眼底等有关项目的检查,以便随时观察和掌握病情变化,及早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

1.测量血压 无明显原因出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睡眠不佳或胸闷、心慌等不适时应及时测量血压。由于高血压没有特异性的症状,所以中老年人应定期测量血压,警惕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目前,人们的保健意识提高,通过检测血压防治高血压的意识增强,并通过测血压观察用药效果。自测血压的部位目前仍主张在上臂肱动脉处测量,每周测3天,每天测2次,测量时间为早晨7~8点。治疗方案变更或血压极不稳定者,需要每天测量,连续监测1~2周。

2.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 动态血压检测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各时间段的血压状况,而且揭示了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特点及昼夜变化规律,有助于筛选临界高血压及轻度高血压,鉴别“白大衣高血压”,预示靶器官损害程度,更好地评价降压药物的疗效,指导合理降压治疗。

3.血液检查 主要指血常规、血脂、血糖及血钙、血尿酸的测定等内容。对血压持续升高的患者来说,通过血液检查,若是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增高,血黏度增加,则应提示患者应重视防治,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如发现血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异常增高,则应想到是否与冠心病有关。

4.尿液及肾功能检查 随着高血压病情发展,肾小动脉会发生持续痉挛,引起肾脏器质性病变。因此,患者应定期做尿常规检验和肾功能测定。

5.心脏功能检查 通过心电图检查即可以发现患者是否有左心室肥大及心肌缺血情况。若怀疑患者心脏左心室扩大或左心室间隔及室壁增厚,则可做超声心动图加以观察。

6.胸部X线检查 观察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和心脏增大程度,常需定期拍摄胸片。例如,有的患者在早期仅发现在室边缘较饱满或心室壁略有增厚,而后多次复查,发现左心室、右心房明显扩大,则表明心脏病变有所发展,且有可能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如果胸片见肺淤血等改变,那就提示患者有发展为心力衰竭的危险性。

7.眼底检查 高血压患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眼底视网膜血管会发生某些病理改变。通常对早期患者做眼底检查可以发现小动脉痉挛性收缩,病情较重者可见到血管反光增强,管径不规则,且有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血管硬化可是银丝状。一些患者血压急剧升高,眼底小血管还可呈现出血、渗出,甚至见到视盘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视神经萎缩及视力下降等病变。由此可见,眼底检查可以反映高血压动脉硬化程度,对及时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及防治措施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进行眼底检查可以对高血压的发展进行鉴别。Ⅰ级:视网膜动脉痉挛;Ⅱ级A:视网膜动脉轻度硬化;Ⅱ级B:视网膜动脉显著硬化;Ⅲ级:Ⅱ级加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Ⅳ级:Ⅲ级加视盘水肿、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就更加容易引起血栓形成,或血管壁破裂,最终引起脑血管病。

8.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超声探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可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颈动脉壁增厚或斑块的变化,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或转归,间接了解大脑供血情况。可能有预测脑血管病、心肌梗死发生的价值。比较不同降压药物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长期影响及颈动脉壁增厚/斑块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指标。

9.肾脏检查 高血压早期不会引起明显的肾脏病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出现肾内小动脉硬化,继而肾实质萎缩纤维化,肾功能逐渐减退。表现为血肌酐上升,同时伴血尿素氮及血尿酸上升。在肾缺血后,肾血管内皮受损,引起一系列由肾脏释放的缩血管等物质的平衡失调,升压物质产生增加,最终导致尿毒症,需要进行透析治疗或肾移植术。

老年高血压患者,除降压外应特别注意保护肾,如节制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以优质蛋白(鱼肉、鸡蛋白)为主,加强保健,防止感染、发热、外伤、药物中毒等导致肾衰竭。

10.血液黏度检查 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黏度升高。由于血液中糖、脂质、胰岛素等增高,也会引起血黏度增加。长期的高血压病,身体衰老,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尤其是夜间血流速度减慢,在血黏度增加的基础上,易形成微小栓子,造成小血管栓塞。血管栓塞发生在脑组织,即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