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高,危害严重,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老化,且常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故心力衰竭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更高,病情更复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瓣膜病、贫血以及有突发心脏病史或心功能不全者,都是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然而,心力衰竭并非绝症。近20年来,随着治疗理念的改变以及一些新药的广泛应用,心力衰竭的病死率逐年降低,许多患者经过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新理念1 干预时间提前,由治疗转变为预防。
以往心力衰竭的治疗,是在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后,才设法纠正。但现在认为,只要在心脏彩超检查中,发现左心室射血分数<40%,就应尽早治疗。在我国,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早期心力衰竭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对老年人,或即将步入老年人行列的人来说,一定要树立防治心力衰竭的意识,每年一次的心脏功能检查非常必要,检查项目包括心电图、胸片和超声心动图。
2.新理念2 用药原则改变,由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变为保存心肌储备能力。
近年来,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已经由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变为以保存心肌储备力、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治疗方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如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如缬沙坦)、β受体阻滞药(如美托洛尔)和醛固酮拮抗药(如螺内酯)等药物,具有减少心肌重塑,减轻心肌负荷,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已经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用药。而传统的洋地黄类强心药、利尿药、硝酸酯类药物,仅能改善症状,对心力衰竭的远期预后没有影响,属于心力衰竭治疗的辅助药物。
3.新理念3 治疗方式改变,由单一药物治疗转变为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
目前,除药物治疗之外,心力衰竭的治疗还有很多原则。首先,对于已经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规律饮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同时应避免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不当治疗等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其次,应停用一些可能恶化心脏功能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吲哚美辛)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此外,治疗心绞痛与高血压的重要药物钙离子拮抗药,心力衰竭患者也应慎用。因为除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外,多数钙离子拮抗药缺乏能有效治疗心力衰竭的证据。第三,除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冠心病患者做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瓣膜病变患者做瓣膜修补或瓣膜置换术等,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三腔起搏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它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延长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