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疼痛指针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针感以外的刺痛感,包括进针痛、行针痛、留针痛和出针痛。这种疼痛是患者接受或坚持针灸治疗的一大障碍。如能采取相应措施,这种疼痛是可以避免或减轻的。无痛或微痛的针刺,通称为“无痛针刺”。
尤其笔者使用的“新温针疗法”,针身比现代不锈钢针粗十倍,针尖较钝,使用时如没有轻灵手法,患者很难接受,从而产生畏针心理,影响针灸治疗效果。
一、产生针刺疼痛的原因
1.针具的因素 针具质量差,针体不够光滑或针尖带毛钩,则在进针、行针、时均可能出现疼痛。
2.体位的因素 体位不当,患者难以长时间保持原有姿势。留针过程中体位变动或针刺部位组织的紧张程度改变,导致弯针或滞针时,出现留针痛或出针痛。
3.部位的因素 有些穴位所在部位(如头面部、手足掌面及指、趾端),对痛觉比较敏感。如果进针点恰好选在敏感点上,会产生明显的刺痛。
4.组织的因素 针尖停留在皮层或触及血管,一般均可出现明显的刺痛,针尖在其他组织多为“酸、麻、胀”的感觉。
5.操作的因素 操作手法欠熟练,进针困难,或注意力不集中,进针不果断,均可导致进针痛;若行针手法过猛,造成弯针或滞针时,则可出现行针、留针、出针的疼痛。
6.心理的因素 患者畏惧针刺,特别是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心情紧张。心情越紧张,痛觉越敏感,越容易产生针刺疼痛。
7.体质的因素 患者的身体素质不同,对痛觉的敏感程度也不同。《黄帝内经》中早有“耐痛”与“不耐痛”之说。如《灵枢·论痛》指出:“人之骨强、筋弱、内缓、皮肤厚者耐痛……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此外,年龄越小,对痛觉也越敏感。对于痛觉敏感者,针刺任何部位都可能有明显的疼痛反应。
二、避免针刺疼痛的措施
1.选用优质针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云:“先令针耀,而虑针损。”即是强调用针之前,一定要检查针具。质量不合格的针具应该剔除不用。温针要在砂纸上常磨针尖部。
2.选择适当体位 应根据所取穴位选择合知的体位。既要方便医者操作,更要让患者感到舒适,以保证留针时间内体位不变。
3.精简取穴 每次针刺治疗,都要抓住主要矛盾,做到取穴少而精。这不仅可使患者少受针刺之苦,还可以使机体的调节作用相对集中,从而提高疗效。同时,也要尽量少用或不用疼痛反应剧烈的穴位,而以作用相同的其他穴位代之,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4.避开痛点 应仔细观察和审按穴位,避开毛孔、血管进针。如果针尖刚接触皮肤,患者即有明显的疼痛反应(如呼痛、皱眉或避让)时,可能刚好刺中痛觉敏感点。此时宜将进针点移开0.1~0.2cm,即可减轻进针痛。这就是“闻痛提针”的方法。
5.提高针刺手法技巧 《标幽赋》云:“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左手为“押手”,“令气散”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右手为“刺手”,“轻而徐入”指进针过程中,透皮之后继续深入的手法。因为只有“轻而徐入”,才能体会到针下细微的感觉,有利于避开穴位深处的痛觉敏感点。整个进针过程,则应遵循“快速透皮,缓慢深入”的原则。穿透皮层所用时间越短越好。应该使用“瞬间暴发力”刺透皮层。古人形容下针之前,“优如横弩”。既针之时,“动若发机”,就是对“瞬间暴发力”进针的形象比喻。总的说来,医者一要精力集中,二要手法熟练,三要合理运用“押手”,才能达到无痛针刺的效果。
6.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必须先解除其恐惧心理,才能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可以先让初诊病人看其他病人的处理过程,听一听别人的反应;首次治疗尽量少取穴,只取痛觉不敏感的穴位,边交谈,边进针,行针手法宜轻,针感适可而止。这样便可以逐次提高患者对针刺治疗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20多年前抄录一位针灸学家的,现在加进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实际上,针刺疼痛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同时存在。因此,避免针刺疼痛也应当采取综合措施。至于有些特殊情况,如抢救昏迷患者,针刺人中、十二井穴等,疼痛不仅不可避免,而且还是必要的针感,则不属本文所讨论的范畴。
温针精,治疗时疼痛不可避免,但它比普通针疗效显著,可大大缩短治疗时间,很多人权衡利弊,还是乐于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