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铨论治经验

罗铨论治经验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关注病程特点 早期、中期高血压病以肝火炽盛为多,肝火炽盛日久,灼伤肾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阴虚阳亢。3.息风擅兼通络 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水不涵木,易致肝风内动,内动之肝风上扰神明,走窜经脉导致中风病的发生,对机体危害很大。临床运用后能有效防止中风的发生。[李晓.罗铨主任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

1.辨证重于辨病 高血压病为西医病名,此病在中医学中没有专门的病名,临床上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表现,称为眩晕、头痛、中风等。高血压病在临床上常有较明显的临床特点,根据症状下一个中医诊断的病名并不困难,但因症、舌、脉象常常错综复杂,寒热相混,虚实相间,要准确地辨证则是较困难的。在诊治高血压病时要特别注重证的诊断,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所在,只有在正确辨证的指导下,才能有正确的理法方药,患者也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这种辨证重于辨病的思维方式,较之以往单一的平肝潜阳法治疗高血压病,明显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2.关注病程特点 早期、中期高血压病以肝火炽盛为多,肝火炽盛日久,灼伤肾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阴虚阳亢。后期以肾气阴不足为本,因气阴不足,脉道不充,行血无力,血滞为瘀;肾气不足,气不化水,停蓄而为痰湿。所以后期是一个气阴不足且夹瘀、夹痰的本虚标实证。掌握不同时期的临床特点,治疗时就能事半功倍。

3.息风擅兼通络 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水不涵木,易致肝风内动,内动之肝风上扰神明,走窜经脉导致中风病的发生,对机体危害很大。在治疗此类病症时,特别强调内风的化解,治疗时除常规平肝息风治其本外,常常加入地龙、全蝎、水蛭、蜈蚣等虫类活血通络药,意在通利脉道,化解内风,达到“血行风自灭”的目的。这些虫类活血通络药,据药理研究有抗凝作用,能降低血黏度。临床运用后能有效防止中风的发生。

4.清热重在泻肝 高血压病以虚证和虚实夹杂证为多,但长期抑郁恼怒之人,肝失条达,肝郁化火,火盛生风,气血逆乱而出现血压升高者,乃实证。它不同于肝肾阴虚而产生的虚风上扰的本虚标实证。故治疗时应“实者泻之”,此风来源于肝,就以泻肝之热为重,直达病所,常用黄芩、槐花、菊花、生地黄、茺蔚子、决明子、夏枯草等,几乎不用滋阴潜阳之药就能平抑肝风,达到降压目的。这种治疗方法有别于降压必用滋阴潜阳药的治疗方法,但疗效明显较后者为优。

5.化痰兼顾气阴 痰为阴邪,养阴与祛痰常常是一对矛盾,养阴易助痰,化痰易伤阴,临床对这一矛盾的处理常让人感到很棘手。理应先祛痰再养阴,但临床常益气养阴和化痰除湿同时进行,只要掌握好补益药和化痰药的比例,就不会闭门留寇。高血压后期气阴不足夹痰湿者,常用十味温胆汤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石菖蒲、荷叶顶等)以益气化痰除湿。

6.活血不忘益气 瘀血阻络是许多后期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的问题,就现代医学而言,相当于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后期高血压广为运用的方法。气血的关系甚为密切,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两者相辅相成,血在成为瘀血之时,必有气的损伤,同时气的损伤也易导致瘀血的产生。治疗时就应两者兼顾,单纯活血化瘀易伤正气,正虚瘀血难除,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临床上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多合用大剂量的人参、黄芪,其道理就在于此。

7.滋补肝肾为要 高血压的发病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两脏功能失调在体内就易产生风、火、痰、瘀、虚,而这些正是导致高血压的病理基础,所以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应尤其注重补肝肾。罗师自拟灵芝益寿丸(灵芝、制何首乌、熟地黄、枸杞子、桑椹等)配合杞菊地黄丸,收效显著。[李晓.罗铨主任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