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仲英论治经验

王仲英论治经验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治验1:李某,男,51岁。头晕头痛数年,时轻时重,近来加重,并发耳鸣眼花,四肢麻木,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著,于1985年4月16日前来就诊。治验2:张某,男,47岁,1984年9月11日初诊。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已3年,经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近日加重。服中药5剂,针刺5天后,症状明显好转,血压降至19.95/11.97kPa,嘱患者继续治疗1个月。半年后随访,血压正常,眩晕未作。[牛明珍.王仲英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经验.中医杂志,2009,50:26]

1.病邪入脑是基本病机 本病属于中医眩晕、中风等病范畴。病邪入脑是基本病机。因脑为元神之府,只需清阳之气以熏养,而不容半点阴浊之邪侵犯。若有邪犯,则疾病顿时而发。如《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明确地讲述了眩晕的产生是由于邪气入脑所导致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这里所谓“风”与“痰”,皆可当“邪”解。且其肝风、痰浊、气血并上三者之间,又是相互为因。如情志抑郁,忧思恼怒,逆其肝气,使肝失疏泄,肝气内郁,气郁而化火,火盛而生风。阳亢风动,伤阴耗津,炼液成痰,于是肝风夹痰浊,夹火邪,鼓动气血,上乘脑络,冲犯清阳之地而致本病。

2.针药并用,清脑息风,平肝降压 基于以上认识,当机体阴阳失调时,风痰等邪气易于上窜入脑,气血并走于上引发心脑血管病变。其治法当“清脑息风”,调整大脑神经功能。

针刺每选太冲、合谷、三阴交、曲池、人迎、阳陵泉、四神聪、内关。太冲、合谷、三阴交平肝潜阳,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人迎、曲池清利头目,平肝降压;内关和胃降逆;四神聪清脑安神定志,诸穴相配,平肝降压,清脑息风,清利头目。

药物多选紫石英、紫贝齿、磁石、桑叶、菊花、石菖蒲、白蒺藜等,以清脑热、息肝风为总旨,再根据临床具体证情加减。方中紫石英、紫贝齿、磁石息风潜阳;桑叶、菊花清热散邪;白蒺藜息风通络;石菖蒲化痰浊,清脑开窍。如肝肾阴虚加生地黄、玄参、桑椹;肝阳上亢加钩藤、珍珠母;四肢麻木加桑枝、僵蚕;心悸失眠加柏子仁、远志;纳差加佩兰、鸡内金;痰浊甚加竹茹、半夏。

治验1:李某,男,51岁。头晕头痛数年,时轻时重,近来加重,并发耳鸣眼花,四肢麻木,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著,于1985年4月16日前来就诊。症见面赤口渴,失眠多梦,心烦急,舌红,苔黄厚腻,脉弦长有力,血压l80/100mmHg。此乃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风阳犯脑所致,治宜清脑息风、滋阴潜阳。处方:紫石英15g,磁石、桑枝、生地黄各18g,桑叶10g,石菖蒲、白薇、蝉蜕各5g,白蒺藜、牛膝、菊花各9g,地龙、炒远志各6g,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并针刺三阴交、四神聪、风池、人迎、曲池、太冲、四神聪、合谷,三阴交、四神聪行补法,其他穴均施泻法。每日治疗2次。4月21日二诊:针药并用后,诸症俱减,血压下降至140/90mmHg。舌尖红赤,苔黄薄,脉沉弦。但食欲不佳,仍用前方,参以运脾健胃法,处方:紫贝齿、紫石英各12g,薄荷、钩藤、僵蚕、代代花、苦丁茶、地龙各6g,菊花、连翘、佩兰、鸡内金各9g,黄连3g。针刺人迎、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内庭、合谷,足三里、内庭行补法,其他穴施以泻法。上方连服 15剂,针刺15天,诸症消失,血压稳定,停药观察半年,血压再未上升。

治验2:张某,男,47岁,1984年9月11日初诊。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已3年,经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近日加重。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两手发麻,心烦口渴,夜不安寐,寐则神魂飞扬,面似火烧,食欲不振,小便短赤,大便干燥,2日一行,舌尖红,苔黄厚腻,脉弦长而数,血压190/110mmHg。为肝风夹痰火,上逆犯脑,治宜息风降痰、清脑安神。处方:紫石英15g,煅磁石18g,桑枝24g,石菖蒲、蝉蜕、僵蚕、白薇各5g,白蒺藜、柏子仁、阿胶珠(烊化)、牛膝、生地黄、白茅根、佩兰、清半夏各9g,远志、地龙、桑叶各6g。针刺四神聪、风池、太冲、曲池、阳陵泉、悬钟施以泻法,合谷先补后泻。服中药5剂,针刺5天后,症状明显好转,血压降至19.95/11.97kPa,嘱患者继续治疗1个月。半年后随访,血压正常,眩晕未作。[牛明珍.王仲英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经验.中医杂志,2009,50(1):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