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治痿可分别采用毫针、腧穴注射、电针、梅花针,也可互相配合,交替进行,以及与内服中药、推拿按摩等配合治疗。
1.操作方法 ①四肢穴位。按穴位局部皮肤、肌肉厚度,选取适当型号毫针,局部消毒后,依次进针。针刺方向依穴位的具体位置而有所不同,一般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宜直刺;骨骼边缘和不宜于深刺的穴位宜斜刺(针刺方向与皮肤呈40°~60°);头部皮肉浅薄处的穴位或透穴时则宜横刺(针刺方向与皮肤呈15°)。进针得气后,每隔5~10分钟可施行手法1次。②颈部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号或30号,1.5寸毫针,针刺方向除脑户一穴稍偏下斜刺外,其余诸穴均与皮肤垂直为度。一般采用提插捻转行针,针深1寸左右。行针达酸麻胀为度,留针20~30分钟。③夹脊穴。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医者使用28~30号1寸或1.5寸毫针与椎体呈75°(针尖向着脊椎方向)刺入椎体下方,根据患者胖瘦刺入0.5~1寸,行捻转手法,使针感沿脊椎或肋间传导。若无感传,可调整针刺方向,再行手法,留针30分钟。
实痿用泻法,虚痿用补法。
2.适应证 所有痿病,以实痿效果为好。
3.疗程 一般每日1次,病轻者隔日1次。急痿者半个月为1个疗程,慢痿者1个月为1个疗程。急痿间隔1周,慢痿间隔10日,再进行第2个疗程。若3个疗程不见明显疗效,则应停针1~2个月,再开始下一个疗程,才能取得进一步疗效。
4.注意事项 ①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②怀孕3个月者,下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③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故不宜留针。④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⑤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⑥防止刺伤重要脏器。针刺眼区腧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防刺伤眼球和出血。⑦背部第11胸椎两侧,侧胸(腋中线)第8肋间,前胸(锁骨中线)第6肋间以上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心、肺。尤其对肺气肿患者,更需谨慎,防止气胸。⑧两胁及肾区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肝、脾、肾脏,尤以肝、脾大者更应注意。⑨对于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和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必须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如针刺不当,也可能刺伤胃肠道和膀胱,引起不良后果。⑩针刺项部以及背部正中线第1腰椎以上的腧穴,如进针的角度、深度不适当,可以误伤延脑和脊髓,引起严重后果。针刺这些穴位时,到一定的深度,如患者出现针感向四肢或全身放散,应立即退针,切忌捣针。
刺神经时,宜用较细的毫针,并不宜用强烈的捣针;刺肌群时,可用透穴针刺法。
对痉挛性瘫痪患者,除选用缓痉点外,若配用瘫痪肌群局部穴,应注意伸肌或屈肌的拮抗关系。如屈肌痉挛则屈肌穴位应用持久而强烈刺激,伸肌穴位应用短暂而强烈刺激,以达到肌力的平衡。
《素问·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素问·诊要经终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腧穴注射疗法指在经络、腧穴、压痛点或皮下反应物上,注射适量的药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水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由于应用药液剂量较常规小,故又名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如采用麻醉性药物(如普鲁卡因)者,则称为穴位封闭疗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