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皮肤病的梅花针用法

治疗皮肤病的梅花针用法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梅花针疗法是用梅花针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进行叩打,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达到治疗目的。由于针刺仅及皮肤,所以又称“皮刺疗法”。其配穴原则与处方用穴,均与毫针治疗相同。关于阳性反应物及敏感点的叩刺法,要求在治疗时用左手拇指按准异物或压痛点,用梅花针重点叩刺在异物或压痛点上。梅花针疗法主要适用于脊髓病变引起的肢瘫。用梅花针进行治疗时,应先选择好施针部位,将针具及皮肤以75%乙醇消毒。

梅花针属皮肤针的一种,它是用5~7枚不锈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梅花针疗法是用梅花针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进行叩打,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达到治疗目的。由于针刺仅及皮肤,所以又称“皮刺疗法”。

1.选穴 病在上肢,重点叩刺1~5胸椎两侧;病在下肢,重点叩刺腰骶部。配合患肢局部和关节周围。

2.操作方法

(1)叩刺:针具及叩刺部位用乙醇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压在针炳上,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入皮肤后立即弹出。这样反复叩击。可根据病情需要按一定路线成行叩击,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环形叩击,或在一个点上进行重点叩击。

(2)刺激强度:分为轻、中、重三种,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体质的强弱和病情来选择应用。列表如下。

梅花针刺激强度表

(3)按部位叩刺法:又分常规叩刺(任何疾病,常规情况下都要叩刺脊柱两侧)、重点叩刺(根据疾病诊查结果,在叩刺常规部位的同时,有重点地对某一部位以重叩刺、密集叩刺)、配合叩刺(某些疾病除常规叩刺和重点叩刺外,还配合其他部位进行叩刺)三种。

①脊柱两侧:系指自颈椎到尾椎的两侧。通常分后颈部、胸背部、腰部及骶尾部。自上而下叩刺3行或4行,第1行距棘突1.5厘米,其余数行各距1厘米。或循背部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二侧线,叩刺2行或3行。上下叩刺之间距离0.5~1厘米,均匀相等。胸背部与腰部两棘突之间从左至右横向叩刺3~5次,必要时可在督脉穴处重复叩刺10~20次。

②上肢叩刺:屈侧面,自腋前线向下叩刺至肘窝,再从肘窝向下叩刺至腕横纹的掌侧面,各叩刺3行;或循手三阴经经脉循行叩刺3行,穴位处重点叩刺。伸侧面,自腋后线向下叩刺至肘关节尺骨鹰嘴的上方,再从肘关节下缘背面至腕横纹各叩刺3行,或循手三阳经经脉循行叩刺3行,定位处重点叩刺。肩肘关节,在肩关节周围呈环形叩刺,重点叩刺关节间隙的软组织部分。手掌面,沿大、小鱼际肌肉纹理走向叩刺2行或3行,并重点叩刺鱼际、少府、劳宫穴。手背侧,沿手背掌骨间隙各叩刺1行或2行。

治疗痿病,主要叩刺部位是脊柱两侧和上下肢。

脊柱两侧叩刺主要适用于脊髓性、神经根性瘫痪。

上肢叩刺主要适用于上肢痿软,臂不能举,手不能握等。

下肢叩刺适用于痿之下肢痿软,足不能任地。

③下肢叩刺:臀部,以尾椎为中点,自下而上向两臀部呈放散状叩刺4行或5行。前面,从腹股沟向下至髌骨上缘、大腿前面叩刺4行或5行,重点叩刺髀关、伏兔等穴。膝以下沿胫骨前缘外方向下至踝关节叩刺3行,或沿足阳明胃经叩刺2行或3行,穴位处重点叩刺。后面,自臀横纹向下至腘窝,沿大腿后侧面叩刺3行或4行,再从腘窝向下至足跟上方,沿小腿后侧面刺3行或4行,穴位处重点叩刺。腘窝部加横向叩刺2行或3行,或沿足太阳膀胱经络线反复叩刺2行或3行,穴位处重点叩刺。外侧,自髋关节向下经膝关节外侧到外踝上缘叩刺2行或3行,穴位处重点叩刺。内侧,自腹股沟内下方,沿股内侧,至膝关节的股骨内上踝,再沿小腿内侧胫骨内下缘至内踝上缘叩刺2行或3行,或沿足三阴经循行经络线,各反复叩刺2行,穴位处重点叩刺。足背部,沿足跖骨间隙或经络线上,各叩刺1行。下肢各关节,均用环状叩刺2~3圈。

(4)循经络叩刺法:按照中医脏腑表里关系,梅花针治疗除了在十四经体表循行线上叩刺外,也可配合表里经叩刺。这种循经叩刺法绝大部分是在某一部位的经络线上,或某一条经的某一段及其表里经的某一段进行叩刺。一般循经叩刺规律如下。

①头颈部:自前发际至后发际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每条经脉上叩刺1行或2行。背腰部至尾椎,沿督脉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自上而下每条经脉线上叩刺1行或2行。

②胸腹部:自上而下分胸部和腹部,沿任脉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每条经脉线上叩刺1行或2行。

③四肢:上下肢沿手足三阴经,三阳经,自上而下每条经脉线上叩刺1行或2行。

(5)辨证取穴叩刺法:除按部位叩刺和循经叩刺时重点叩刺穴位外,还必须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及其辨证施治原则,结合穴位的主治功能,采取辨证取穴的方法,进行穴位叩刺。其配穴原则与处方用穴,均与毫针治疗相同。

(6)阳性反应物及敏感点叩刺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属于取阿是穴的一种,但它侧重在脊柱两侧背部寻找阳性反应物及敏感点。常见的有条索状物、结节物、疱状软性物,这些异常物的存在,并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用同样的力量按压,有的异物压痛明显,有的仅觉轻度痛感,往往这些阳性反应物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叩刺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其压痛反应也逐渐消失。关于阳性反应物及敏感点的叩刺法,要求在治疗时用左手拇指按准异物或压痛点,用梅花针重点叩刺在异物或压痛点上。当叩刺时,按压的左手迅速离开皮肤,边按边叩,双手配合治疗。

梅花针疗法主要适用于脊髓病变引起的肢瘫。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15次为1个疗程,间隔期2~3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针尖必须平齐、无钩;②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而下,以减少疼痛;③针具及叩刺区应注意消毒,以防感染;④治疗一般以不出血为度,叩刺程序多从上到下,由内向外;⑤局部皮肤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合并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者也不宜使用。

用梅花针进行治疗时,应先选择好施针部位,将针具及皮肤以75%乙醇消毒。持针时要注意,握针不能过紧或过松,过紧会使腕关节肌肉紧张,影响灵活运动;过松又会使针身左右摆动,引起出血。其手法,要求用腕力弹刺,如鸡啄食一样,用手腕的弹力,把针尖叩刺在皮肤上,随即借着反弹力作用,把针仰起,如此连续叩打。刺时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呈垂直接触,提针要快,不能慢刺、压刺、斜刺和拖刺。频率不宜过快或过慢,一般每分钟叩打70~90次。叩打的强度可根据病情、体质、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法。通常选用轻、中、重3种手法。头部、眼圈、小儿及体质较差的患者宜轻刺。操作时,腕力轻,冲力要小,叩打到皮肤略有潮红为度。壮年皮肤肌肉结实的部位及痛甚处宜重刺。叩打时,腕力易重,冲力大,叩打到局部皮肤明显发红,并可有轻微出血的程度。中度刺激介于轻重之间,叩打到局部潮红、丘疹,但不出血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