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治疗宜清热化湿,化痰通络,方用生石膏清胃中积热,茯苓、薏苡仁、木防己健脾渗湿,陈皮、半夏、竹沥、姜汁化痰,西洋参益气健脾,当归须、丝瓜络活血通络,川牛膝引药至达病所。《张千里医案》:医案著作,5卷。清代张千里撰,邵庆槐编。他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和症状分析细致深入,对每一病例都认真诊断,根据病情遣方用药,善于化裁。当时人们称他为“良医”。
【原文】阳虚积湿,体肥多痰,湿热内酿,则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而痿躄矣。其所由来非伊朝夕,酒客便燥,即是见端,即须通养阳明,腑络并调,脉濡右滑,慎勿杂投热补表散之剂。木防己、桂枝、薏苡仁、制半夏、生石膏、橘皮、归须、川牛膝、西洋参、茯苓、竹沥、姜汁、丝瓜络。
按:肥人气虚多痰,嗜酒则湿热内蕴于脾胃,湿热流于四肢则痿躄。治疗宜清热化湿,化痰通络,方用生石膏清胃中积热,茯苓、薏苡仁、木防己健脾渗湿,陈皮、半夏、竹沥、姜汁化痰,西洋参益气健脾,当归须、丝瓜络活血通络,川牛膝引药至达病所。全方标本兼顾,使热清、湿泄、痰除、虚补,确为治肥人湿热痿之良好配方。
《张千里医案》:医案著作,5卷。清代张千里撰,邵庆槐编。本书以内科杂病主,间有外科、五官科治案。分成中风、暑湿、温、燥、火等类。强调“凭脉症去病,去病即所以顾正也”,反对味投以腻补。甚至主张停药以待胃气恢复,然后再议是否可补。治病用药颇有独到之处。
林佩琴(1771—1839年):字云和,号羲桐,丹阳后松卜村人。幼年随父读书,勤奋好学。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人。翌年进京(北京)应试进士,未取,后弃儒学医,潜心研读《灵枢》《素问》等名家经典著作,以擅长治疗温病闻名。他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和症状分析细致深入,对每一病例都认真诊断,根据病情遣方用药,善于化裁。经他治疗,往往都收到奇效。当时人们称他为“良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