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也称末梢神经炎,是肢体远端的多发性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末梢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因其具有肢体远端感觉障碍及弛缓性瘫痪,故本病属中医“痿病”的范畴。
【病因病理】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可由很多原因引起。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类。
在这些病因中,目前常见的是呋喃类药物及异烟肼中毒,营养缺乏及代谢障碍(较常见的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感染并发的多发性神经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
周围神经纤维病理改变,通常以远端为最严重,表现为神经细胞体完好而神经纤维的远端变性,称为“逆死性”神经病。支配下肢肌肉的大直径神经纤维的远端受损最严重。它涉及的周围神经以脊神经为主,有时包括脑神经。
1.感染 各种急性或慢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带状疱疹、麻风、布氏杆菌病、白喉、斑疹伤寒、败血症、疟疾、破伤风、细菌性痢疾、猩红热、伤寒、副伤寒、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并发多发性神经炎,但只有少数(如麻风、带状疱疹等)直接侵犯神经,大多数则是间接的作用。
2.中毒 重金属,如铅、砷、汞、铋、锑、铊等;化学药品,如二硫化碳、四氯乙烯、二硝基苯、三磷二甲酚磷酸盐、磺胺类药、呋喃类药物、异烟肼、吐根素、链霉素等。
3.营养缺乏及代谢障碍 各种营养缺乏(如B族维生素、慢性酒精中毒、妊娠、慢性胃肠道疾病和手术后)和代谢障碍(如糖尿病、尿毒症、血卟啉病、液性水肿、肢端肥大症、痛风、淀粉样变、恶病质等)。
4.预防接种后神经炎 血清注射或疫苗接种后神经炎。
5.胶原性疾病 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等。
6.家族遗传因素 如进行性肥大性多发性神经炎。
7.原因不明 慢性进行性或复发性多发性神经炎。
中医学多认为,本病多为寒湿侵袭,引起气血瘀阻,或湿热浸淫,导致筋脉弛缓所致。气血亏虚,气不行血,瘀血凝滞经脉,也是本病主要病理因素。
【临床表现】本类疾病病因不同而在起病、病程及受损程度方面表现不尽相同,但其神经系统表现具有共同特点,即肢体远端对称性分布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感觉障碍 受累肢体远端可有疼痛或感觉异常,如刺痛、烧灼痛、蚁行感、电灼感等。病变区可有触痛及肌肉压痛。与此同时或稍后,出现肢体远端开始的对称性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通常各种感觉均有障碍,但其程度可有不同,典型的分布呈手套、袜子状。
2.运动障碍 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依神经受累的轻重,可为轻瘫以至全瘫。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早期偶可有短暂增强),踝反射的减低常较膝反射为早,踝反射亦消失,但如未消失则为屈曲性,肌肉可出现萎缩。其特点是远端重于近端。肌肉萎缩下肢以胫前肌、腓骨肌,上肢以骨间肌、蚓状肌、大鱼际肌、小鱼际肌为明显,可出现手、足下垂,行走时可呈跨阈步态。后期可因屈肌挛缩而产生畸形。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有的患者可有肢体远端皮肤对称性发凉、光滑、菲薄或干燥,脱屑,指(趾)甲松脆,汗多或无汗等。
当病变加重时,不但以上各种功能障碍的程度加重,且受累区亦自远端向近端扩展,病情缓解时则自近端向远端好转,程度亦减轻。
【西医治疗】
1.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对急性症状进展的控制较为有效,宜早期应用,并给予足够剂量的药物。同时补充钾盐。应用前须注意有无禁忌证。
根据四肢麻木、无力、手套-袜子型感觉障碍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体征,并结合有感染、代谢障碍、营养缺乏或中毒等病史,则多发性神经炎的诊断多无困难。低血钾性周期性瘫痪虽有肢体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极低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用钾盐治疗后明显迅速好转,病程短,易反复发作,不难与本病鉴别。脊髓前角灰质炎多见于儿童,多为单个肢体的个别肌群受累,很少对称或完全瘫痪,也无感觉障碍。
提示:每剂药煎后可将药渣再加水2000毫升,煎取药汁1500毫升,兑入白酒50毫升外洗患肢,以配合治疗。适于肢体发凉、无力者。
3.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均可使用大量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100毫克,肌内注射,每日1次;维生素B12100微克,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B620毫克,口服,每日3次),严重病例可并用辅酶A、三磷腺苷(ATP)等药物,使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有良好的条件。有谓给予加兰他敏、地巴唑、肌苷可促进恢复。疼痛时给予镇痛药、镇静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特别是累及心肌者(如脚气病及白喉性多发性神经炎)。恢复期可采用针灸、理疗、按摩、主动及被动运动,以促进恢复。
【中医治疗】
1.分型论治
(1)寒湿侵袭,气血瘀阻:手足麻木、疼痛、汗出,对称性的手套样或短袜样感觉减退,肢冷,手或足无力,甚四肢无力,四肢末端皮肤变嫩,红紫血肿,纳呆便溏。
[治法]散寒除湿,理气活血。方用归芪通络汤。
[处方]当归10克,桂枝10克,生白芍20克,川牛膝15克,党参10克,川木瓜15克,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鸡血藤30克,桑枝30克,细辛3克。每日1剂,分2次水煎,温服。
(2)湿热浸淫,筋脉弛缓:肢体远端不完全性瘫痪、麻木不仁,手足肿胀汗出,倦怠无力,腹胀便溏,小便短赤。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用四妙散加减。
[处方]黄柏10克,苍术9克,牛膝10克,薏苡仁3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萆薢9克,茯苓9克,茵陈15克,甘草3克,干地龙12克,芍药6克,桂枝5克。水煎服,每日1剂。
(3)气血亏虚:四肢无力,远端较重,麻木不仁,手足肿胀,出汗苍白,心悸气短,头晕眼花。
[治法]益气养血。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6克,熟地黄15克,炒白芍10克,炙黄芪30克,龙眼肉15克,紫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肉桂2克,陈皮6克,地龙12克,钩藤15克(后下),粉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4)瘀血凝滞:肢体作痛,不能入睡,肢端麻木不仁,手足无力,肿胀汗出,皮肤色暗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化裁。
[处方]桃仁12克,红花10克,赤芍9克,川芎9克,熟地黄15克,全当归12克,鸡血藤12克,活血藤12克,牛膝10克,地龙12克,炙穿山甲12克,甘草6克,黄芪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针灸疗法
(1)毫针治疗:取脾俞、胃俞、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血海、足三里、阳陵泉、地机、悬钟、三阴交、商丘、解溪、太冲等穴。每次根据病情酌选6~8穴,以毫针刺法为主,病程长者可用艾条灸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用平针法。
(2)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1毫升加当归注射液1毫升加2%利多卡因0.2毫升,用眼科一次性注射器,每次选2~4个穴位,每穴刺入后患者有酸胀感时注入0.5毫升混合药液。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炙穿山甲以活血化瘀,熟地黄、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川芎温通血脉之气;活血藤、牛膝、炙穿山甲、地龙、川芎活血祛瘀,通经活络;黄芪、甘草补气和中,以助血行。
如初期伴有发热者用泻法,后期则多用补法,慢性病体虚或全瘫者可加大椎、腰阳关、大肠俞及夹脊穴等。
对瘫痪肢体要早期进行被动活动,可适当使之做屈伸旋转动作。
本病的病理变化属于周围神经变态反应性节段性脱髓鞘,神经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神经内膜间隔水肿,神经纤维有节段性脱髓鞘再生,以及继发轴突变性。病变可位于神经根、神经节和周围神经,其中尤以前根为多见而明显,偶可累及脊髓。其病理变化类似于试验变态反应性神经炎。
【护理要点】对四肢瘫痪者应定时助其翻身、拍背,使痰液能顺利排出,防止肺部感染;肢体应置于功能位置,有手、足下垂者应用夹板或支架,以防止瘫痪肢体挛缩和畸形发生。给患者常洗澡、勤换床单等,防止发生褥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