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空洞症为什么要吃维生素b12

脊髓空洞症为什么要吃维生素b12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缺乏维生素B12引起的脊髓后索、侧索和周围神经合并变性。部分患者首发症状是下肢无力,易疲劳。2.脊髓病损 以后索及侧索受损为主,且后索症状出现较早。病理征始终阳性。慢性者脊髓被压同一侧而凹陷变形,因已建立代偿性侧支循环,故不出现脊髓明显水肿症象。无论慢性或急性受压,脊髓内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均逐渐发生变性、断裂及坏死,髓鞘脱失。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缺乏维生素B12引起的脊髓后索、侧索和周围神经合并变性(亦可涉及大脑白质及视神经)。

【病因病理】本病系由缺乏维生素B12引起。因维生素B12是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过程中的重要辅酶,当其缺乏时,则影响神经系统代谢和造血功能,所以本病与恶性贫血并发。维生素B12的缺乏,可因以下几种因素造成:①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正常人每日仅需1~2毫克),这很少见;②吸收障碍,如内因子缺乏(萎缩性胃炎,胃全部或大部分切除后,幽门梗阻等)、小肠疾病(原发性或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节段性回肠炎及回肠切除后等)、药物影响(如依地酸钙钠、新霉素等可影响小肠内维生素B12的吸收);③寄生虫(阔节裂头绦虫病等);④血中的运钴胺蛋白缺乏,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运转障碍。

【临床表现】

1.周围神经病损 周围神经症状最早出现,治疗后可复性最大。病初足部出现对称性感觉异常,如麻刺感、发冷感或烧灼感,渐发展至小腿,上肢自手部开始,向前臂发展呈周围型感觉障碍。部分患者首发症状是下肢无力,易疲劳。此外,尚见周围神经干压痛。

2.脊髓病损 以后索及侧索受损为主,且后索症状出现较早。以趾(指)为明显的位置,震动觉减退或消失,震动觉减退往往比关节位置觉减退较早也较显著,导致感觉性共济失调征,患者走路不稳,行路有如踩棉花样感,跟-膝-胫试验及昂白征阳性,于黑暗处更明显。病变逐渐侵及侧索,则损伤锥体束,引起肢体僵硬及肌力减弱,且以下肢锥体束征为明显。如后索病变较重,常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若侧索病变较重,则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始终阳性。部分患者病情严重时,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尿失禁。

3.大脑病损 由于治疗及时现已较为少见。可见的精神症状包括抑郁、反应迟钝、易激惹、类偏执狂倾向、定向障碍、精神错乱或痴呆。

【西医治疗】应及早治疗,否则即使贫血纠正,但神经损害已不可逆。

补充维生素B12:开始每日肌内注射1次,每次100~200毫克。通常治疗1~2个月即有一定程度的恢复,2个月后逐渐减为100毫克,每周1次肌内注射,3~6个月效果可更明显些。疗程至少持续1年。一般与维生素C并用可加强维生素B12在胺蛋白生物合成过程中的辅酶作用,故可提高疗效(配合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治疗本病可加速康复)。

诊断要点:①病史以50岁以上发病为多见,慢性或亚急性起病,隐袭进展,病程较长。部分患者有胃痿、脂肪性腹泻、肠胃手术或长期营养不良等病史。②发病为渐进性,早期症状为足趾及手指末端感觉异常。③深感觉障碍和皮质脊髓束受损症状,如触觉及震动觉丧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低下,终致成截瘫。④肌肉压痛、萎缩和周围性的感觉障碍。⑤共济失调尤以夜间行走时更为明显(损伤后索所致)。⑥胃液分析为抗组胺性的胃酸缺乏。周围血象及骨髓涂片为巨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血清维生素B12浓度降低,粪便中放射性核素标记的B12排泄量明显增多,而尿中明显减少。

本病的发生乃由病灶直接压迫脊髓及神经根,或将脊髓推移,使其受压于对侧骨壁所引起。急性者因脊髓迅速受压,静脉回流受阻,故导致脊髓水肿,而这又加重了脊髓的压迫。以后由于伴随动脉受压,脊髓则逐渐出现缺血、缺氧和营养障碍。慢性者脊髓被压同一侧而凹陷变形,因已建立代偿性侧支循环,故不出现脊髓明显水肿症象。无论慢性或急性受压,脊髓内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均逐渐发生变性、断裂及坏死,髓鞘脱失。脊髓表面可与蛛网膜发生不同程度的粘连。因脊髓表面静脉曲张、血浆蛋白渗出,故脑脊液蛋白增高。

【中医治疗】内服药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或口服六味地黄丸。外用可用益髓脊柱贴,确认脊髓损伤的节段,对准部位贴上益髓脊柱贴,每72小时更换1次。

益髓脊柱贴为一种外用膏贴,富含独特“兴奋脊髓神经生物碱、免疫重建生物多肽、脊髓高能营养因子及神经复活再造分子团”,并依照中医理论科学组合48味超大强效中药复方,针对脊髓病“伤、变、断”的病机特点,发挥“镇痛通络、补精养髓、重建髓鞘、再生神经”的作用,对脊髓炎、脊柱疾病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人群,效果显著。

对瘫痪肢体可行理疗、针灸、按摩、功能锻炼。多吃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牛肝、牛肾、猪肝、猪肾、猪心、牛肉、青鱼、虾、鸡蛋、龙虾、比目鱼、蟹类、臭豆腐、豆豉、黄酱、酱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