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急性偏瘫

小儿急性偏瘫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儿急性偏瘫多因脑血管闭塞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或坏死引起。病因以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最多,由致病微生物直接侵犯或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所致。感染后或预防接种后可因变态反应引起血管周围炎而致偏瘫。惊厥后脑损伤是小儿急性偏瘫另一常见原因,其中以惊厥持续状态所引起者最多见。有部分病例呈亚急性起病,偏瘫逐渐发展,于3~7日达到顶点,有的病例呈反复发作的形式。8岁以内小儿剂量减半。

小儿急性偏瘫多因脑血管闭塞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或坏死引起。偏瘫是脑缺血和坏死的重要临床表现。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致成偏瘫为本病最常见的原因。

【病因病理】本病多因闭塞性脑血管病变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或坏死所致,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为常见。病因以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最多,由致病微生物直接侵犯或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所致。结核杆菌、化脓菌、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均可引起偏瘫,其中以结核杆菌所致者更常见。感染后或预防接种后可因变态反应引起血管周围炎而致偏瘫。惊厥后脑损伤是小儿急性偏瘫另一常见原因,其中以惊厥持续状态所引起者最多见。

【西医治疗】

1.原发症的治疗 例如控制感染,控制癫持续状态。对各种变态反应性脑血管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中医治脑瘫方

治五迟方:鹿角、党参、牛膝各6克,枸杞子、熟地黄、茯苓、当归、白芍、山药、菟丝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行迟散:干生地黄、酸枣仁(酒浸去皮炒香)、肉桂、白茯苓、防风、当归、川芎、牛膝各等份研末。每服4.5克,以粥调饮,次入好酒数滴再调。食前服,每日2次。

诊断要点:①本症起病大多较急,突然发生偏瘫或伴有失语,也可伴有发热、呕吐、昏迷和惊厥。有些病例可先出现惊厥,继而出现偏瘫,1~2日偏瘫达到顶点。有部分病例呈亚急性起病,偏瘫逐渐发展,于3~7日达到顶点,有的病例呈反复发作的形式。②右侧偏瘫常较左侧多见,上肢和手比下肢严重。偏瘫初起时为弛缓性瘫,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有时有病理反射。

2周后,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明显。常伴有脑神经受损,与偏瘫同侧偏盲,中枢性面神经瘫多见。大年龄儿童可出现失语,2岁以内儿童极少见到。③脑电图检查可见受累半球电活动振幅减低,也可出现局灶性棘波或棘慢波。④脑血管造影对诊断有很大意义,CT检查可发现大脑半球因梗死引起的脑水肿、脑萎缩或颅内出血灶。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外因主要是外感时邪,阻滞经络,内因则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病机要点为湿热、风火阻窜经络。病位涉及脑、肝、脾、肾等。起病早期以标实突出,后期则渐显本虚之象。

2.血管扩张药的应用 应在缺血早期和恢复期时使用。若已出现脑水肿,则不宜用血管扩张药。常用的脑血管扩张药有罂粟碱,其他如4%~5%碳酸氢钠、烟酸、地巴唑、山莨菪碱等均可选择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虽无扩张血管作用,但能改善脑循环,在发生脑水肿后也可使用。

3.脱水药 发生脑水肿后可选用甘露醇、山梨醇等脱水药。

4.护理 麻痹肢体水肿时可抬高患肢,用夹板防止下肢外旋和足下垂。对麻痹的肢体,应每日数次按摩或做被动活动,并鼓励小儿在病情恢复后做自主活动和功能锻炼。对失语的小儿要进行发音、语言训练,帮助其恢复语言功能。

【中医治疗】本病临证重在辨清虚实。一般新病多实,常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尿赤便秘等症。久病伤正,则伴乏力自汗,面色不华,肢体痿弱不用等症,故应辨证施治。

1.清热活络汤 忍冬藤30克,路路通10克,连翘10克,板蓝根15克,丝瓜络6克,当归12克,生地黄15克,赤芍10克,秦艽10克,地龙6克。水煎服,每日1剂。8岁以内小儿剂量减半。适于本病属邪热阻络者,急性期一侧肢体活动不利,多见硬瘫,身热不扬,烦躁不安,大便黏滞不爽,尿赤而少,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

2.五虫四藤汤 蜈蚣3克,地龙15克,乌梢蛇9克,土鳖虫9克,全蝎6克,鸡血藤25克,忍冬藤15克,络石藤20克,钩藤15克,黄芪90克,丹参30克。水煎服,每日1剂。8岁以内小儿酌减。用于脑血管病所致偏瘫属瘀血阻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