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液压颅脑损伤模型

液压颅脑损伤模型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侧位冲击模型钻孔位于矢状缝左侧、前囟与人字缝之间。液压颅脑损伤模型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颅脑外伤动物模型,但其致伤机制与人类受伤机制不尽一致,因而不适用于颅脑损伤的生物力学的研究。液压颅脑损伤后未发现人类脑外伤后对冲伤和植物生存状态,有关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1976年,美国Humbert等观察了不同液体压力作用下猫的神经病理、神经电生理及神经行为功能改变,最早报道了液压颅脑损伤模型的应用。1987年美国Dixon等建立了大鼠液压冲击颅脑损伤模型,其后又有许多学者对该模型所造成的损伤特点、生物力学等进行了考查,并对装置作了部分改进。液压冲击装置由储液管、打击管、打击锤、压力传感器和示渡器等组成。储藏管为一长60cm、直径为41.5cm的圆形有机玻璃管,充满37℃生理盐水,一端安装括塞,另一端接压力传感器和打击管。打击管直径为2.6mm,打击锤重4.8kg从一定高度落下,打击插塞,压力经储藏管内的液体传至脑组织,造成颅脑损伤。冲击时的压力及时程变化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在示波器中显示。

冲击压力大小通过调节打击锤的下落高度来控制。为了排除手术和麻醉对致伤实验的干扰,所有动物在致伤前24h行颅骨钻孔硬膜外埋置打击管,并用牙托水泥固定。打击管理置于前囟和人字缝尖中间为正中冲击模型,侧方冲击模型则埋管于矢状缝一侧或颧弓上方。正中冲击模型钻孔位于矢状缝上、前囟与人字缝之间。该模型脑损伤分布广泛,脑干损伤较重。生物力学分析亦证明液压冲击时下位脑干张力最大。侧位冲击模型钻孔位于矢状缝左侧、前囟与人字缝之间。病变主要限于冲击侧,脑干病变较正中冲击模型轻。液压模型适用于多种动物类型,如兔、猫、大鼠,还可作用于培养的细胞。美国Hamm教授发现动物的年龄与预后有关,因而实验动物应选择在一定的年龄范围之内。两种模型造成颅脑损伤的病理、神经生理、神经行为功能改变有一定差异,研究者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加以选择。造成动物轻、中、重度脑外伤的压力因实验动物和条件的差异而不尽一致。雄性SD大鼠正中打击模型压力分别为212.8~293.8kPa和344.5~385kPa,侧方打击模型为10.1~101.3kPa、152~202.7kPa和304~364.8kPa。猫为222.9kPa、263.4kPa和324.2kPa。时程为21~23ms。

液压颅脑损伤模型的优点在于:①外在因素对其影响小,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变化与颅内压力变化完全一致,直接反映了脑组织所承受的压力;②冲击力能准确定量、损伤可重复性好;③根据冲击力量不同,可复制轻、中、重型颅脑损伤模型。使用范围较广;④冲击压力>300kPa时,可用于复制脑干损伤模型;⑤适用于大鼠、猫、兔、狗、猴等多种动物的脑损伤研究。

但该模型也存在以下不足:①冲击后装置内的压力不能立即释放,建立的动物模型与临床常见损伤有一定差距;②动物受伤后未出现类似于人类脑外伤后长期不可逆昏迷状态;③冲击力大时,易造成下位脑干和上段颈髓损伤。

液压颅脑损伤模型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颅脑外伤动物模型,但其致伤机制与人类受伤机制不尽一致,因而不适用于颅脑损伤的生物力学的研究。液压颅脑损伤后未发现人类脑外伤后对冲伤和植物生存状态,有关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