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普通血管造影图像包含有很多的解剖结构信息,例如骨骼、肌肉、血管及含气腔隙等,彼此相互重叠影响,若要想单纯对某一结构或组织进行细微观察就较为困难。DSA则是利用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将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去除,只留下充盈了对比剂的血管及病变区的一种显影技术。基于减影的技术方法有多种,目前常用的是时间减影法。其原理是:经导管向血管内团注对比剂,在对比剂到达欲查血管前和血管内出现对比剂、浓度处于高峰和对比剂被廓清这段时间使检查部位连续成像,在这系列图像中取一帧血管内不含对比剂的图像作为蒙片和一帧含对比剂的图像,用这同一部位的两帧图像的数字矩阵,经计算机行数字减影处理,这样经计算机减影处理的数字矩阵经模数转换器转换为图像,则没有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只有血管影像。
DSA设备包括高分辨力摄像管、计算机、磁盘、阴极线管和操作台等部分。DSA分为动脉DSA(IADSA)和静脉DSA(IVDSA),由于IADSA血管显示清楚,对比剂用量少,所以现在大都用IADSA。具体操作是,将导管插入动脉后,经导管注入肝素3 000~5 000U,行全身低肝素化,以防止导管凝血。将导管尖插入欲查动脉开口,导管尾端接压力注射器,团注对比剂。与造影前及整个造影过程中,以每秒1~3帧或更多的帧频摄像7~10s。经操作台处理即可得减影得图像。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对直径200μm以下的血管能很好显示,而观察较大动脉可不作选择性插管。所用对比剂浓度低,剂量少。DSA还可行数字化信息存储。
(二)DSA适应证和禁忌证
DSA可以对全身血管进行造影检查,尤其适合于脑血管的显示。DSA不仅可以观察肿瘤供血、染色和诊断脑血管疾病,更重要的是可以经导管进行治疗。目前主要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颅内血肿及硬膜下/外血肿等疾病,并可了解脑瘤的供血情况。由于CT和MRI的广泛开展,使用于颅内肿瘤诊断的脑血管造影应用已经明显减少。但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特别是进行介入治疗,仍离不开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的禁忌证为对比剂过敏、有严重出血倾向、穿刺处皮肤炎症、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脑血管造影可出现的并发症有①穿刺局部血肿:如血肿不大可于1周自行吸收,如血肿巨大,应停止造影。②术中出现癫发作,应停止造影,并静注地西泮(安定)10~20ml。脑血管造影可引起脑栓塞和血管痉挛,可缓慢注入0.5%~1%的普鲁卡因5~10ml解出痉挛后再造影。③颅内压增高患者术后可用脱水药。虽然并发症和死亡率很低,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另外,脑血管造影X线剂量较大,应做好工作人员和患者的防护。
(三)脑血管的解剖及DSA表现
颈内动脉经颅底入颅后,先发出眼动脉前行入眼眶,继发出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向后走行,终支为大脑前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发出额极动脉、胼缘动脉和胼周动脉;大脑中动脉发出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这些血管在侧位造影片上容易确认;前后位上,大脑前动脉居中线,大脑中动脉则居外方,各分支互相重叠。
正常脑血管走行纡曲、自然,由近及远逐渐分子变细,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各分子走行较为恒定,对应相关的脑叶(图2-14)。
图2-14 正常DSA图像
A为椎基底动脉造影,显示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B为颈内动脉造影:显示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
(四)基本病变DSA表现
颅内占位病变使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者分离、牵直或者扭曲。一些恶性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等血供丰富,借此可确定肿瘤的病理性质。脑血管的病变可以表现为狭窄、阻塞、血管畸形及血管瘤等,DSA可以直接显示,脑血管造影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目前面临着CTA和MRA的挑战。
(五)颅脑损伤DSA表现
颅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原发性脑损伤常见为脑震荡和脑挫伤,DSA的诊断价值较低。继发性脑损伤主要为颅内血肿。当脑挫裂伤较严重时,脑组织局部出血较多,可形成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若颞部颅骨骨折损伤硬脑膜中动脉,可形成硬膜外血肿。颅内血肿多有其特异的DSA表现,可以观察血肿大小、位置和硬膜外、硬膜下、脑内及多发血肿的定位。
1.硬膜外血肿 根据对比剂由血管破裂处外溢,脑膜中动脉或上矢状窦受血肿压迫而离开颅骨内板和由于血肿推挤脑血管支离开颅骨内板,而形成局限性梭形或半月形无血管区等表现可诊断。脑血管造影可确定硬膜外血肿的存在、部位和范围。
2.硬膜下血肿 可发现颅骨内板下方无血管区,这是由于脑表面的血管及脑质因血肿的存在,离开颅骨内板及硬膜而形成。无血管区的形状在急性与亚急性期较光泛、较薄,切线位层新月状。慢性期局限化增厚程梭形或半月形。
3.脑内血肿 脑血管造影只有占位表现,与肿瘤相同;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不能发现。脑挫裂伤:早期只见脑动脉痉挛表现,随着脑水中的出现,则有弥漫脑肿胀表现。
(周代全 张久权 周 扬 李传明 王 健)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38-152.
[2] 吴恩惠,戴建平,张云亭.中华影像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195.
[3] 胡小吾.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和CT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8):528.
[4] Heng-Li Tian,Tao Xu,Jin Hu,et al.Risk factors related to hydrocephalus after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urgical Neurology,2008,69(3):241-246.
[5] E.A.Wilde,Z.Chu,E.D.Bigler,et al.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the corpus callosum in children after moderate to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Neurotrauma,2006,23:1412-1426.
[6] K.S.Lee,W.K.Bae,H.G.Bae,et al.The fate of 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 in serial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s,J Korean Med Sci,2000,15:560-568.
[7] 陈炽贤.数字减影血管成像//陈炽贤主编.实用放射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1-43.
[8] 张雪林,吴恩惠.中枢神经系统//吴恩惠主编.医学影像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9-323.
[9] 黎 元,沈天真.颅脑外伤-颅骨骨折//沈天真,陈星荣主编.神经影像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60-565.
[10] 周定标.弥漫性轴索损伤//陈孝平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2-363.
[11] 陈星荣,黎 元,沈天真.大脑半球白质剪切伤//沈天真,陈星荣主编.神经影像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87-589.
[12] 陈星荣,黎 元,沈天真.外伤性脑外疾病-硬膜外血肿//沈天真,陈星荣主编.神经影像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65-574.
[13] 陈星荣,黎 元,沈天真.外伤性脑外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沈天真,陈星荣主编.神经影像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75-5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