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颅骨凹陷性骨折手术方法

颅骨凹陷性骨折手术方法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颅骨骨折在颅脑损伤中较为常见,其中约有2/3为颅盖骨折。颅盖骨折的发生机制是外力作用于颅盖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的结果。颅盖骨折主要有3种类型: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及粉碎性骨折。线性骨折需与正常骨缝相区别。头颅X线平片提示骨折片呈环形、锥形的内陷,切线位片可显示其凹陷深度和范围,骨折片完全或部分与颅盖骨脱离、错位,陷于硬脑膜与颅骨之间。

颅骨骨折在颅脑损伤中较为常见,其中约有2/3为颅盖(即穹窿部)骨折。颅盖骨折的好发部位以顶骨及额骨多见,枕骨和颞骨次之。

(一)发生机制

颅盖骨折的发生机制是外力作用于颅盖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的结果。当颅盖遭受外力时,首先使着力部位发生局部的凹陷变形,若外力继续作用,则颅骨外板折裂,从而造成以受力点为中心的凹陷及其周围颅骨的线性骨折;与此同时,外力也将造成程度不同的颅盖整体变形,骨折线向颅骨的薄弱部分延伸使其折裂。外力的作用方向、强度、速度及着力点的部位范围等致伤因素与骨折的类型、部位及走向有密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如果颅盖受到的外力强度较小且与颅盖的接触面积较大时,易发生线性骨折;当致伤物速度快且与颅盖的接触面积较小或暴力直接打击头颅时,则易发生凹陷性骨折;当遭受强力高速外力打击时,易发生粉碎性凹陷性骨折或穿入性骨折。

(二)临床分类

颅盖骨折主要有3种类型: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及粉碎性骨折。其中线性骨折最为多见,约占颅盖骨折的2/3以上。

(三)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1.线性骨折 骨折局部头皮有挫伤或血肿,常伴有局部硬膜下血肿。头颅X线平片提示骨折线呈线性或星形放射状,边缘清晰、锐利,有助于诊断;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更明确诊断,某些顶部的线性骨折易漏诊,可行冠状位CT扫描以明确诊断。线性骨折需与正常骨缝相区别。

单纯线性骨折无须特殊处理,需要注意的是骨折可能引起的脑损伤或颅内血肿,尤其是硬膜外血肿常因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而形成,因此,有骨折线通过矢状窦、横窦及脑膜血管沟时,应警惕可能发生硬膜外血肿,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辅助检查和处理。

2.凹陷性骨折 骨折局部头皮常有擦伤、挫伤或挫裂伤,着力点可触及颅骨下陷。大多为颅骨全层陷入颅内,偶尔仅为内板下陷。若凹陷性骨折位于功能区或凹陷较深、范围较大,患者可能有脑受压症状和体征,或神经功能障碍等。

头颅X线平片提示骨折片呈环形、锥形的内陷,切线位片可显示其凹陷深度和范围,骨折片完全或部分与颅盖骨脱离、错位,陷于硬脑膜与颅骨之间。CT扫描可清晰显示其凹陷深度、范围和部位,且可明确是否伴有硬脑膜破裂、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等。

(1)治疗:除轻度凹陷性骨折位于非功能区,静脉窦区凹陷性骨折无脑受压及静脉回流障碍者可以行非手术治疗外,多数凹陷性骨折须行手术治疗,手术目的在于解除凹陷骨片对脑组织的压迫,清创,修补硬脑膜,清除合并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减少癫发作的机会等。

(2)手术适应证:凹陷性骨折深度超过1cm者;凹陷性骨折位于重要功能区者;骨折片刺入脑内合并脑损伤或颅内血肿,或出现失语、癫、偏瘫等神经功能障碍者;开放性凹陷性骨折;对于静脉窦区的凹陷性骨折,有静脉回流障碍导致颅内压增高者,应在充分备血的条件下施行手术,以预防突发性出血。

3.粉碎性骨折 粉碎性骨折多因受强力打击所致,骨折线裂开形成游离的不规则碎骨片,往往伴有头皮、硬脑膜及脑损伤。

对于闭合性粉碎性骨折,如骨片无凹陷或错位,且未引起脑损伤或脑受压者,可按线性骨折处理;如碎骨片明显凹陷或刺入脑内,则按凹陷性骨折处理,同时处理脑挫裂伤,修补密缝硬脑膜,碎骨片用快速医用生物蛋白胶黏合平整后,重新复位覆盖在硬脑膜上,即颅骨一期修复成形术,效果较好。

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早期施行清创缝合术,变开放伤为闭合伤,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术前应行头颅X线片和头颅CT检查,详细了解骨折情况及碎骨片的数量、大小和位置,以及脑损伤的情况。术中清创应彻底,沿伤道细心清除碎骨片、异物及挫碎的脑组织,对位置较深累及功能区或血管的碎骨片,不可勉强清除,以免加重损伤或导致出血,清创完毕应妥善止血,修补缝合硬脑膜。骨缺损留待伤口愈合后6个月左右,再行二期颅骨修补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