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属颅脑损伤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约占10%;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占40%~50%。颅内血肿继续发展,容易导致脑疝。临床上常出现诊断和治疗的延误,从而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非常重要。
(一)颅内血肿类型
1.按血肿在颅内结构的解剖层次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图3-17)。
(1)硬脑膜外血肿:指血肿形成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者。
(2)硬脑膜下血肿:指血肿形成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者。
(3)脑内(包括脑室内)血肿:指血肿形成于脑实质内或脑室内者。
2.按血肿的症状出现时间的不同亦分为3型。
(1)急性型:伤后3d内出现者,大多数发生在24h以内。
(2)亚急性型:伤后4~21d出现者。
(3)慢性型:伤后3周以后出现者。
图3-17 颅内血肿类型
A.硬脑膜外血肿;B.硬脑膜下血肿;C.脑内血肿
3.特殊部位和类型的血肿。如颅后窝血肿、多发性血肿等。因各有其临床特点而与一般血肿有所区别。
(二)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头痛、恶心、呕吐:血液对脑膜的刺激或颅内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可引起症状。一般情况下,脑膜刺激所引起的头痛、恶心和呕吐较轻。在观察中若症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和频繁呕吐时,可能有颅内血肿,应结合其他症状或必要时采用辅助检查加以确诊。
(2)意识改变:进行意识障碍为颅内血肿的主要症状之一。颅内血肿出现意识变化过程,与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有密切关系,通常有3种情况。①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可见到典型的“中间清醒期”(昏迷→清醒→再昏迷),昏迷出现的早晚与损伤血管的大小或出血的急缓有关,短者仅20~30min,长者可达数日,但一般多在24h内。有的伤后无昏迷,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昏迷(清醒→昏迷),多见于小儿,容易导致漏诊。②若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则常表现为昏迷程度进行性加深(浅昏迷→昏迷),或一度稍有好转后又很快恶化(昏迷→好转→昏迷)。③若原发性脑损伤过于严重,可表现为持续性昏迷。
(3)瞳孔改变:对于颅内血肿者,阳性体征的出现极为重要。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是小脑幕切迹疝的重要征象之一。在瞳孔散大之前,常有暂短的瞳孔缩小,这是动眼神经受刺激的表现。瞳孔散大多出现在血肿的同侧,但约10%的伤员发生在对侧。若脑疝继续发展,则脑干受压更加严重,中脑动眼神经核受损,可出现两侧瞳孔均散大,表明病情已进入垂危阶段。
一般情况下,出现两侧瞳孔散大,可迅速注入脱水药物,如一侧缩小而另一侧仍然散大,则散大侧多为脑疝或血肿侧;如两侧瞳孔仍然散大,则表示脑疝未能复位,或由于病程已近晚期,脑干已发生缺血性软化。若术前两侧瞳孔均散大,将血肿清除后,通常总是对侧瞳孔先缩小,然后血肿侧缩小;如术后血肿侧瞳孔已缩小,而对侧瞳孔仍然散大,或术后两侧瞳孔均已缩小,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侧瞳孔又再次散大,多表示对侧尚有血肿;如术后两侧瞳孔均已缩小,病情已一度好转,但经一段时间后手术侧的瞳孔再度散大,应考虑有复发性血肿或术后脑水肿的可能,还应及时处理。瞳孔散大出现的早晚,也与血肿部位有密切关系。颞部血肿,瞳孔散大通常出现较早,额极血肿则出现较晚。
(4)生命体征变化:颅内血肿者多有生命体征的变化。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Cushing反应,血压出现代偿性增高,脉压差增大,脉搏徐缓、充实有力,呼吸减慢、加深。血压升高和脉搏减慢常较早出现,颅后窝血肿时,则呼吸减慢较多见。随着颅内压力的不断增高,延髓代偿功能衰竭,出现潮式呼吸乃至呼吸停止,随后血压亦逐渐下降,并在呼吸停止后,经过一段时间心搏亦停止。如经复苏措施,心搏可恢复,但如血肿未能很快清除,则呼吸恢复困难。一般而言,如果血压、脉搏和呼吸三项中有两项的变化比较肯定,对颅内血肿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当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合并休克时,常常出现血压偏低、脉搏增快,此时颅内血肿的生命体征变化容易被掩盖,必须提高警惕。
(5)躁动:常见于颅内血肿伤员,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或不做原因分析即给予镇静药,以致延误早期诊断。躁动通常发生在中间清醒期的后一阶段,即在脑疝发生(继发性昏迷)前出现。
(6)偏瘫:颅内血肿所致偏瘫主要有两种原因。①幕上血肿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后,疝出的脑组织压迫同侧大脑脚,引起对侧中枢性面瘫和上、下肢瘫痪,同时伴有同侧瞳孔散大和意识障碍。但也有少数伤员的偏瘫发生在血肿的同侧,这是因为血肿将脑干推移致对侧,使对侧大脑脚与小脑幕游离缘相互挤压。这时偏瘫与瞳孔散大均发生在同一侧,多见于硬脑膜下血肿。偏瘫的肢体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如脑干受压较重,可出现双侧病理反射。②血肿直接压迫大脑运动区。由于血肿的位置多偏低或比较限局,故瘫痪的范围也多较局限,如额叶血肿和额颞叶血肿仅出现中枢性面瘫或中枢性面瘫与上肢瘫。范围较广泛的血肿亦可出现偏瘫,但一般瘫痪的程度多较轻。有时随着血肿的发展,先出现中枢性面瘫,而后出现上肢瘫,最后出现下肢瘫。矢状窦旁的血肿可出现对侧下肢单瘫,跨矢状窦的血肿可出现截瘫。左侧半球血肿还可伴有失语。③由伴发的脑挫裂伤直接引起,这种偏瘫多在伤后立即出现。
(7)去脑强直:在伤后立即出现此症状,应考虑为原发性脑干损伤。如在伤后观察过程中出现此症状时,则为颅内血肿或脑水肿继发性脑损害所致。
(8)其他症状:婴幼儿颅内血肿可出现前囟突出。此外,由于婴幼儿的血容量少,当颅内出血量达100ml左右即可产生贫血的临床表现,甚至发生休克。小儿的慢性血肿可出现头颅增大等。
2.影像学检查
(1)颅骨X线平片:在病人情况允许时,应行颅骨X线平片检查,借此可确定有无骨折及其类型,尚可根据骨折线的走行判断颅内结构可能出现的损伤情况,利于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颅盖骨折X线平片检查确诊率为95%~100%,骨折线经过脑膜中动脉沟、静脉窦走行区时,应注意有无硬脑膜外血肿发生的可能。颅底骨折经X线平片确诊率仅为50%左右,因此,必须结合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如有无脑神经损伤及脑脊液漏等。
(2)头颅CT扫描:是目前颅脑损伤的诊断的最理想检查方法。可以准确地判断损伤的类型及血肿的大小、数量和位置。脑挫裂伤区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或为混杂密度;硬脑膜外血肿在脑表面呈现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则呈现新月形高密度影;亚急性或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表现为稍高密度、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
(3)头颅MRI扫描:一般较少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头颅CT和MRI扫描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各有优点。对急性脑外伤的出血部分,CT显示较MRI为佳,对于亚急性、慢性血肿及脑水肿的显示,MRI常优于CT。急性早期血肿在T1及T2加权图像上均呈等信号强度,但亚急性、慢性血肿在T1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慢性血肿在T2加权图像上可见低信号边缘,血肿中心呈高信号。应注意血肿与脑水肿的MRI影像鉴别。
(三)治疗方案与原则
颅内血肿的治疗应注意以下原则。
1.早期诊断 脑疝发生或脑干受压时间的长短与颅内血肿的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因此,对颅脑损伤伤员必须严密观察伤情变化。若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如较重的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与其他早期的生命体征变化等,应高度怀疑为颅内血肿。应结合外力性质、着力部位、头皮伤情况、颅骨骨折与血管沟的关系等,作出早期诊断。同时,CT扫描的广泛应用,可明确了解血肿的部位、大小和脑损伤情况,并能动态观察血肿的情况。
2.早期手术 对有颅内血肿可能的伤员,应在观察过程先把头发剃光,并做好手术器械的消毒和人员组织的准备,诊断一经确定,即应很快施行手术。对已有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伤员,应在静脉滴注强力脱水药物的同时,做好各项术前准备,伤员一经送到手术室,立即进行手术。对双侧瞳孔散大、病理呼吸、甚至呼吸已经停止的伤员,抢救更应当争分夺秒,立即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下进行手术。为了争取时间,术者可带上双层手套(不必刷手),迅速进行血肿部位钻孔,排出部分积血,使脑受压得以暂时缓解,随后再扩大切口或采用骨瓣开颅,彻底清除血肿。
3.钻孔检查 当病情危急,又未做CT扫描,血肿部位不明确者,可先做钻颅探查。在选择钻孔部位时,应注意分析损伤的机制,参考瞳孔散大的侧别、头部着力点、颅骨骨折的部位、损伤的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血肿类型等安排钻孔探查的先后顺序(图3-18)。
图3-18 铅孔检查
A.常用钻孔探查部位;B.开颅手术切口设计
(1)瞳孔散大的侧别:因多数的幕上血肿发生在瞳孔散大的同侧,故首先应选择瞳孔散大侧进行钻孔。如双侧瞳孔均散大,应探查最先散大的一侧。如不知何侧首先散大,可在迅速静脉滴入强力脱水药物过程中观察,如一侧缩小而另侧仍散大或变化较少,则首先在瞳孔仍然散大侧钻孔。
(2)头部着力部位:可借头皮损伤的部位来推断头部着力点。如着力点在额部,血肿多在着力点处或其附近,很少发生在对冲部位,应先探查额部和颞部。如着力点在颞部,则血肿多发生在着力部位,但也可能发生在对冲的颞部,探查时宜先探查同侧颞部,然后再探查对侧颞部。如着力点在枕部,则以对冲部位的血肿为多见,探查应先在对侧额叶底部和颞极部,然后同侧的额叶底部和颞极部,最后在着力侧的颅后窝和枕部。
(3)骨折有无和骨折部位:骨折线通过血管沟,并与着力部位和瞳孔散大的侧别相一致时,以硬脑膜外血肿的可能性为大,应首先在骨折线经过血管沟处钻孔探查。若骨折线经过上矢状窦,则应在矢状窦的两侧钻孔探查,并先从瞳孔散大侧开始。如无骨折,则以硬脑膜下血肿的可能性为大,应参考上述的头部着力部位确定钻孔探查顺序。
(4)损伤的性质:减速性损伤的血肿,即可发生在着力部位,也可发生在对冲部位,例如枕部着力时,发生对冲部位的硬脑膜下血肿机会较多,故应先探查对冲部位,根据情况再探查着力部位。前额部着力时,应探查着力部位。头一侧着力时,应先探查着力部位,然后再探查对冲部位。加速性损伤,血肿主要发生在着力部位,故应在着力部位探查。
(5)应注意多发血肿存在的可能:颅内血肿中约有15%为多发性血肿。在清除1个血肿后,如颅内压仍很高,或血肿量少不足以解释临床症状时,应注意寻找是否还有其他部位的血肿,如对冲血肿、深部的脑内血肿和邻近部位的血肿等。怀疑多发血肿,情况容许时,应立即进行CT检查,诊断证实后再行血肿清除。
4.减压术 清除血肿后脑迅速肿胀,无搏动,且突出于骨窗处,经注入脱水药物无效者,在排除多发性血肿后,应同时进行减压术。术中脑膨出严重,缝合困难者,预后多不良。
5.注意合并伤的处理 闭合性颅脑损伤伤员在观察过程中出现血压过低时,除注意头皮伤的大量失血或婴幼儿颅内血肿所引起外,应首先考虑有其他脏器损伤,而未被发现,必须仔细进行全身检查,根据脏器出血和颅内血肿的急缓,决定先后处理顺序。一般应先处理脏器出血,然后行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如已出现脑疝,可同时进行手术。
6.复发血肿或遗漏血肿的处理 术后病情一度好转,不久症状又加重者,应考虑有复发性血肿或多发性血肿被遗漏的可能。如及时再次进行手术清除血肿,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无血肿,则行一侧或双侧颞肌下减压术,也可使伤员转危为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