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伤性颅骨缺损

外伤性颅骨缺损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伤性颅骨缺损常见原因为:粉碎性凹陷骨折、颅脑穿透伤、严重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等。颅骨修补时机视缺损原因及伤口愈合情况而定。金属片、硅橡胶板、聚合纤维板,因可防外力打击,对于伴有癫大发作的骨缺损更适用。某些大面积骨缺损常有硬脑膜缺损,骨膜或筋膜直接贴在脑膜表面并有粘连,将其由表面彻底分离常造成广泛损伤,可仅分离到骨膜或筋膜外为止。

外伤性颅骨缺损常见原因为:粉碎性凹陷骨折、颅脑穿透伤、严重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等。颅骨缺损直径在3cm以上,常出现头痛、头晕、骨缺损边缘疼痛及怕震动等主观症状;大面积颅骨缺损者,在体位剧烈变动时,可产生脑移动影响颅内血液循环,且易受外伤,合并外伤性癫者危险性更大;位于额颞部的颅骨缺损也会造成患者外观上的缺陷,因此应适时行颅骨成形,修复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时机视缺损原因及伤口愈合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闭合性损伤或一类伤口愈合后3~6个月;开放伤6~8个月;感染伤口应候伤口痊愈1年以上行颅骨修补。

颅骨修补材料可分自体材料和异类材料。目前除特殊原因者外,已不用病人自体肋骨或髂骨作为修补材料,但有人将初次手术取下的骨瓣,经储存后再植者。常用的异类成形材料有金属类如钽片、钛片及钛合金网等,非金属类如聚甲基丙烯酯(有机玻璃)、硅橡胶板、聚合纤维板等。金属片、硅橡胶板、聚合纤维板,因可防外力打击,对于伴有癫大发作的骨缺损更适用。国内以往有机玻璃应用较为普遍,以3~4mm厚为优,它有化学性稳定,质轻无毒,加热至80℃左右变软,塑形后能保持原状,并可透过X线等优点,但其主要缺点是受打击后易碎裂,可能造成新的颅内损伤。金属修补材料中,以钛合金网较多用,该类材料除造型容易、可对抗外力打击,且不影响进行磁共振检查,由于金属修补材料塑形有一定的困难,特别对于额部难以塑形、对美观影响较大的区域,人工塑形后可能对外观的修复不尽理想,目前较先进的方法为术前进行颅骨薄层CT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后依据重建数据在数控机床进行塑形,术后整形的效果更加理想。

手术方法:头皮必须健康,术前备皮,术前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选择局麻或全麻均可。具体手术步骤(以有机玻璃修补为例)如下。围绕骨缺损区,用甲紫画好马蹄形切口线,局部麻醉(或全麻),切开头皮,从硬脑膜外分离皮瓣并翻向一侧。某些大面积骨缺损常有硬脑膜缺损,骨膜或筋膜直接贴在脑膜表面并有粘连,将其由表面彻底分离常造成广泛损伤,可仅分离到骨膜或筋膜外为止。沿骨缺损边缘切开骨膜,修整硬化或不规则的骨缘。将消毒好的有机玻璃覆盖在骨缺损上,用尖刀片将骨缺损形状画下,在酒精灯上加热变软后剪下,并边加热边塑形至所需弧度与形状。沿骨缺损四周,选好钻孔位置(一般4个),用骨科钻钻孔,钻孔时要防止钻头刺破脑膜,损伤颅内结构。妥善止血,有脑脊液漏者,应严密缝合或修补。将有机玻璃修补片进一步修整,在与骨缘钻孔相应部位钻孔,修补片中心亦需钻孔若干个(亦可在术前钻孔),以利于引流及新生肉芽组织穿过。修补片边缘锉成斜面,用银丝或粗尼龙线与相应骨孔固定。较大的骨缺损修补后,修补片下应放置橡皮引流,术后24h内拔除。头皮分层缝合,加压包扎。术中注意事项:分离皮瓣时应避免皮瓣过薄或过深,过薄会影响头皮血液循环,造成皮瓣坏死;过深会造成脑脊液漏,需行硬脑膜修补。有癫的患者,可在皮质电图的监测下行癫灶切除术,并严密缝合硬脑膜,必要时可使用生物蛋白胶,以避免术后脑脊液漏。

术后常规加压包扎;皮下积液时,可穿刺抽吸;有癫的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癫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