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颅内压的监测

颅内压的监测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颅脑损伤时,实施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意义已得到一致承认。此外,颅内压的高低,可以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如病人颅内压持续升高,昏迷程度深,神经损害症状重者,预后多不良。理想的颅内压监测方法应符合准确、创伤小和安全简便3个条件。常用的颅内压监测方法有经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隙、脑室和脑组织内测压。颅内压监护系统一般由伸入颅腔内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导和显示系统组成。

(一)颅内压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急性颅脑损伤时,实施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意义已得到一致承认。1977年,Miller等根据颅内压监护结果,提出在颅脑损伤早期,如颅内压高于5.3kPa(530mmH2O),即应考虑有颅内继发出血的可能,应及时行CT等检查。颅内压监护还有利于指导降低颅内压的治疗,如脱水药、利尿药、巴比妥类药物等的应用,及过度换气等处理措施。此外,颅内压的高低,可以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如病人颅内压持续升高,昏迷程度深,神经损害症状重者,预后多不良。

(二)颅内压的监测方法

理想的颅内压监测方法应符合准确、创伤小和安全简便3个条件。常用的颅内压监测方法有经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隙、脑室和脑组织内测压。颅内压监护系统一般由伸入颅腔内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导和显示系统组成。

1.经脑室测压 脑室内监测法是最早使用的方法,可持续监护颅内压,当颅内压升高时可随时酌情放出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通常使用光纤传导换能系统,脑室较大的病人测压准确,但因需行脑室穿刺术,有伤及皮质或脑实质内血管发生出血的可能,更严重的缺点是较长时间应用易发生感染而引起化脓性脑室炎。此外,当颅内占位病变巨大或脑肿胀严重时,脑室常被压迫消失或变形移位,使脑室穿刺难以成功。

2.经蛛网膜下隙测压 经颅骨钻孔将导管探头置入蛛网膜下隙进行测压。发生颅内感染的机会与经侧脑室测压法相似,在严重脑水肿的病人,因脑沟脑回扁平,压力测量的准确性略差。

3.经硬脑膜下隙测压 以蛛网膜或软脑膜为感受面。此种方法多用于开颅手术病人,手术结束时安放。

4.经硬脑膜外腔测压 将微型压力换能器放置在硬脑膜外腔进行监测。由于硬脑膜保持完整,发生感染时不易延入脑内。同时也由于有硬脑膜相隔,测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作为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仍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5.脑组织内压监测 近年来,已有采用完全置入脑组织内的传感器,或应用光导纤维直接插入脑实质内进行压力监测。

(三)颅内压的分级

正常,压力为5.0~13.5mmHg;轻度增高,压力为14~20mmHg;中度增高,压力为20~40mmHg;重度增高,压力>40mmHg。临床上多将颅内压>20mmHg作为需要进行降压治疗的界值。

但应注意,由于颅内压监测的干扰因素较多,绝对数值并非十分可靠,故应强调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观察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