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性颅骨骨折(growing cranium defect)亦称外伤性软膜囊肿,是指一小部分幼儿和儿童的颅骨骨折逐步扩大,造成颅骨上的包块。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国内外见散在病例报道,其发生率无法统计,确切的解剖、病理和形成机制并不十分清楚。1953年Pia将此病理过程命名为“生长性骨折”。
1.病因和发病机制 几乎所有的生长性骨折都发生在婴儿和儿童期,平均发病年龄为10个月左右,有50%的病人的年龄<12个月。目前对生长性颅骨骨折发生机制的解释:外伤导致颅骨骨折和其下的硬脑膜撕裂,此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阻碍了局部的脑脊液循环。蛛网膜从撕裂的硬膜口突出到骨折部位。这部分突出的蛛网膜随着正常的脑搏动逐步压迫、侵蚀骨缘,以及其下的大脑皮质。粘连的蛛网膜的单方阀门作用使脑脊液从囊肿中只进不出,这可能是此病发生的关键。Goldstein等用狗建立的动物模型也支持这种假说。疑点之一是大量的开颅手术几乎未见此病报道。
而一些临床研究发现是纤维瘢痕、胶质化的脑组织和脑穿通的囊肿突入骨折中,认为是脑组织疝入导致骨折部位扩大。
生长性骨折通常与脑外伤有关,颅骨骨折和其下的硬膜撕裂是出现生长性骨折的前提条件,小儿的颅骨和大脑生长发育很快。
2.临床表现 典型的病例表现为明显的头部外伤和颅骨骨折,通常有帽状腱膜下脑脊液聚集,数月或数年内在原来骨折部位出现包块并变得明显,体检可见包块柔软,有搏动,透光。多数生长性骨折位于顶部。
一般患者的原发损伤很轻,甚至开始时没有进行放射学检查。临床表现有两种:一种不伴脑损伤;另一种伴有脑损伤。后者可发生癫及其他运动、感觉等定位症状体征。
生长性骨折的自然病程多数为良性过程。一部分经过一段时间扩张后会稳定下来,一部分缺损不断扩大同时发生神经功能缺陷,后者需要外科治疗。
3.诊断 X线平片可见在骨折线上的骨缺损,边缘不规则,呈扇贝形。边缘的透亮区和高密度区交替存在,内板侵蚀多于外板,形成碟状外观。CT环和MRI可显示蛛网膜囊肿和不同程度的脑挫伤。DSA可显示血管移位和拉直,类似硬膜下水瘤的表现。有时可看到同侧脑室扩大或脑穿通畸形。
4.治疗 对生长性颅骨骨折的治疗应该持积极态度,因为骨缺损可能不断扩大甚至出现神经功能缺陷,而手术对患儿的打击及风险均较小。手术最重要目的是修补硬脑膜和颅骨缺损,使之均呈完整状态,穿刺或切除囊肿是次要的。骨折边缘粘连的脑组织或胶质瘢痕予以去除,但不宜去除过多的瘢痕,以免损伤脑组织或导致癫。亦可以做骨缺损为中心的大皮瓣及骨瓣,硬脑膜用阔筋膜或其他生物替代品修补,颅骨以肽合金材料修补,儿童患者应避免用丙酸树脂颅骨成形片。
术后是否使用抗癫药物看术前症状,有则进行规律的抗癫
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