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防治继发性损伤,因此,避免TBI后大脑缺血非常重要,而且有必要行CBF监测。没有任何随机对照实验证明增加CBF降低大脑局部缺血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一些有限的数据表明:升高脑灌注压(CPP)>70mmHg会使病情有所好转(Ⅱ类证据),而Robertson等则认为以此脑灌注压阈值(CPP)为基础(Ⅰ类证据)不会最终改善神经功能。
【文献回顾】
测量CBF的方法。CBF监测中会用到几种方法:经颅多普勒(TCD)、使用一氧化二氮(N2O)的Kety-Schmidt法、放射性133 Xe法、大脑氙计算机断层扫描法(X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法以及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法。其他间接方法包括:脑组织脑氧监测、颈内静脉血氧测量、脑电图及其他的大脑功能监测、近红外光谱等。
CBF监测最常用方法是TCD,这是一种非侵袭性监测主要颅内外动脉血流的方法。TCD广泛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常规监测,但在TBI患者中应用较少,要求操作者经验丰富。TCD可有效检测到血管痉挛(Ⅱ类和Ⅲ类证据),通过脉动指标可反映ICP,TCD不能持续监测。
XeCT已成为测量CBF的常用方法,可以在绝对单位ml/(100mg·min)的基础上构建出CBF地形图这种方法还可以确定脑组织的存活性况(Ⅲ类证据),同样XeCT却不能对大脑进行持续性的监测,也存在一定放射性。
除了以上两种监测CBF的方法之外,还有一氧化二氮(N2O)Kety-Schmidt法或者放射性133 Xe法。使用放射性的133 Xe时,必须吸入或静脉注射放射性的追踪粒子,通过探测器进行追踪,这种方法也不能真正持续地监测。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法(LDF)技术能够对CBF的相对变化进行持续性监测,这种技术使用一个小的颅内探头,能够获得血液流动的精确测量数据。在几种动物的大脑外伤模型中,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法(LDF)技术已经成功可靠地监测到CBF的即时变化。
【相关问题】
1.CBF监测的时机 TBI急性期,35%的患者在受伤后12h内可能发生大脑局部缺血(Ⅱ类和Ⅲ类证据)。早期对TBI患者循环的维持和外科手术治疗可能避免缺血状况的发生,但是研究表明如果不通过CBF测量进行指导,尽管保持平均动脉压>80mmHg(Ⅲ类证据),仍旧有可能发生缺血。因此临床CBF监测应伤后24h内进行,有条件者在12h内开始监测。
除了24h内,受伤后1周内持续CBF监测也是很有用的,因为TBI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可高达40%(Ⅱ类证据),其中一些会导致继发性缺血损伤,患者在TBI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旧面临CBF变化的风险,TBI后CBF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①24h内脑灌注不足;②脑外伤后的1~3d充血现象;③在脑外伤后4~14d的脑血管痉挛;④TBI后3周CBF恢复。
2.CBF在预测脑损伤中的作用 CBF监测常用于严重的TBI患者,并且和预后密切相关,CBF下降至形成脑缺血的范围以下时便可能发生致死性脑梗死。
【推荐】
应用CBF监测的指征如下。
1.TBI后12h内GCS<9。
2.在TBI后10d内,GCS一直<9。
3.常规的降ICP治疗失败时。
4.TBI后2周内神经功能恶化。
【结论】
TBI后一段时间内CBF存在变化,在特定时期会发生CBF下降或者增高,24h内降低或数天后脑血管痉挛均会导致大脑局部缺血。而增加的CBF可能造成ICP的升高,与继发性脑损伤密切相关。因此在监测CBF基础调整治疗措施很重要。
(王俊伟 唐荣锐 冯 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