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脉学历程

我的脉学历程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脉学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我们熟知的,而普通民众通常把中医称作“脉理先生”。这是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感觉脉学很无聊。我们在大一时学习了西医的《解剖学》,当时教我们《解剖学》的老师就告诉我们,中医诊脉时所诊的寸口脉其实就是桡动脉的一小段。从《解剖学》的角度看,这一小段桡动脉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相比较,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件事情提醒我,必须重视脉学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和地位。

引子 我的脉学历程

脉学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我们熟知的,而普通民众通常把中医称作“脉理先生”。意思是说,作为一名中医,其技术水平的高低要看他的脉理如何。我们常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段,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个步骤。不过,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最看重的还是“脉理”,不管临床经验多么丰富,作为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的临床医生,就必须首先过“脉理”这一关,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患者最基本的信任。如果“脉理”这一关过了,就说明你已经登堂入室了,在诊治复杂疾病的时候有可能真正做到有据可凭、游刃有余。

我对脉学的认识就经历了这样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盲目到谨慎,再到认真思考并去努力实践的过程。

那是20多年前的事情,那时候高中刚毕业,我带着复杂的心情接到了河南中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中医有中医的好处,不用到医院做检查就能够凭借3个指头随时诊病,既简单方便,又快捷,值得期待”,这是我在当时,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在尚未接触过中医时,对中医的一种朦胧认识,也是在没有真正接触过中医之前,对中医最原始的想象,即:通过诊脉就可以诊断出疾病,既简单又神奇。

等上了大二,我开始学习《中医诊断学》,这是一个第5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粗略地翻看一下,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无论用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哪一种诊断方法来诊病,都能够发现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患病的情况,令人期待。记得在当时,老师讲到望诊的时候,我心想,通过望一个人的皮肤色泽和形体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他(她)患有什么样的疾病,中医太神奇了;如果闭上眼睛通过诊脉就能够知道患者有什么样的疾病和痛苦,岂不是更神奇?所以在当时,我是以一种崇拜的心态来看待脉诊的。由于每一门学科安排的学时都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所以在那个时候,讲《中医诊断学》的老师花费了大约1周的时间就把脉诊给讲完了。依稀记得,当时老师讲了脉诊的原理和28种脉象及其复合脉的生理、病理和主病的情况,并且在课堂上给我们做诊脉的演示,并要求我们试着诊一下自己脉搏跳动的情况。当时我试着诊了一下自己的寸口脉,因为自己年轻,也没有什么疾病,就是体会一下诊脉的具体部位和寸、关、尺三部脉分布的情况,根本分不清浮、沉、迟、数。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通过这样的诊脉怎么能给患者诊断疾病呢?这是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感觉脉学很无聊。就这样,在大学期间产生了对脉学的初步认识:脉诊远远没有我们最初所想象的那样“传奇而有意义”。我们在大一时学习了西医的《解剖学》,当时教我们《解剖学》的老师就告诉我们,中医诊脉时所诊的寸口脉其实就是桡动脉的一小段。试想,人体有很多动脉,为什么古人偏偏选取桡动脉的这一小段来诊察人体的疾病呢?从《解剖学》的角度看,这一小段桡动脉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相比较,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是不是有点荒诞不经呢?这样前后一联想,让我对脉诊大失所望。

尽管对脉诊有些心灰意冷,我还是经常留意自己脉搏是否有变化的情况,终于在学完《中医诊断学》的第二年夏天,也就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脉搏出现了忽快忽慢的情况。我感觉这里面有问题,就急匆匆地去院里的保健科“看病”。保健科的医生当时就告诉我说:“没病!”虽然是没病,我终于发现:人的脉搏确实有不一样的情况。就这样,五年的大学生涯慢慢地就度过去了。

后来大学毕业,我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临床医生,病人知道我是中医,就要求先诊脉。摸摸脉,真是搏动的,但我感觉不出有什么异样,这确实让人很无奈。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干起了个体,开了一家小诊所,面积不过二三十平方米。我当时认为,作为中医,一桌一椅就够了。说起来,我的诊脉技术不怎么样,但我自认为自己的中西医基础总体来说还算可以,应付小小的常见病,感觉“游刃有余”,这样就赢得了最初的“粉丝”。一天,一位比我毕业较早的、搞针灸的校友造访,寒暄之后谈到了临床上遇到的一些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某日,一位患者找他诊病,他就一边诊脉,一边在想该用什么方子。我知道,对于科班出身的中医来说,学针灸专业的人不如学内科专业的人方剂记得多,他能这样想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而且,把诊脉仅作为诊断疾病的一种“道具”去应付一下,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在当时我也是按照这样的“思维习惯”来诊病的。后来一位患者造访,言谈中,他简单的几句话让我如梦初醒!他说,曾因痼疾去看一位老中医。那位老中医眯着眼,一言不发,诊了脉说,你服某某药吧。果然1个月有余,自感身体好了许多。这件事让我想起了《本草备要》序言里,在开篇提到的那一句话:“ 医学之要,莫先于切脉,脉候不真,则虚实莫辨、攻补妄施,鲜不夭人寿命者。”这件事情提醒我,必须重视脉学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和地位。我就想,中医脉学两千多年流传至今,绝不应该是骗人的,从此,我开始深入地研习脉学,希望能找到脉学的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