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了解了寸口脉具有寸部脉浮、尺部脉沉的特点以及由于男女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在分别候取寸部脉和尺部脉时会发现他们往往存在指下跳动力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是基于对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从部位上的划分之后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把寸口的寸、关、尺三部脉合在一起来看(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这样的诊脉方法暂且称之为:总按法),也就是说,我们对寸口脉不再区分寸、关、尺三部,而是把寸口当做一个整体,用我们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疏密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寸口,按照诊脉时所用的指力不同,从浮、中、沉分别候取来诊脉,那么,寸口脉又会具有怎样的阴阳属性特点呢?在不同的生理、病理情况下,用总按法诊寸口脉又有着怎样的临床意义呢?
《难经•四难》云:“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我们把寸口脉的寸部和尺部所固有的浮沉特性及其阴阳属性抛开,采用总按法诊寸口脉时,如果轻手搭脉(浮取之皮毛)时就能够感觉到寸口脉在指下跳动,我们所诊到的寸口脉就可能具有阳的属性(“浮者阳也”);如果沉取(按至筋骨)时才能够感觉到寸口脉在指下跳动,我们所诊到的寸口脉就可能具有阴的属性(“沉者阴也”)。我们知道,阳有升浮的特性,阴有沉降的特性,所以,对于一个阴阳和平的人来说,其阴阳应当是调和的,而其在寸口的脉象表现上也应当是调和的,这种阴阳调和的脉象从理论上来讲,其在指下的表现应当是:它既不应当浮,又不应当沉,而是中取(按至肌肉)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寸口脉在指下的跳动。如果我们以中取时所能候到的脉象作为判别寸口脉阴阳属性的基准,当采用总按法诊脉时,寸口脉出现浮的情况,说明寸口脉具有阳的属性;寸口脉出现沉的情况,说明寸口脉具有阴的属性。换言之,我们以中取作为区分寸口脉阴阳属性的标准,脉多一分浮就表明寸口脉多一分阳的属性;脉多一分沉就表明寸口脉多一分阴的属性。《难经•四难》云:“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从阴阳的角度来看,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来认识寸口脉的脉象,其所代表的阴阳属性特点都应当是一致的。由此可以认为:我们对寸口脉采用总按法诊断疾病时,如果浮取(按至皮毛)时就能够感觉到寸口脉在指下的跳动,说明我们有可能候到了心肺之脉,因为“心肺俱浮”;如果沉取(按至筋骨)时才能够感觉到寸口脉在指下的跳动,说明我们有可能候到了肝肾之脉,因为“肝肾俱沉”;如果不浮不沉中取(按至肌肉)时能够感觉到寸口脉在指下的跳动,说明我们有可能候到了脾脉,因为“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能源供给”,才能维持机体有效地正常运转,而脾胃处于中焦,有运化的功能,同时又起着“阴阳交通枢纽”的作用,所以,脾胃就是最好的“生产者”和最适合的“搬运工”。无论是从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分别候取的角度来看或者是用总按法诊脉的角度来看,脾胃之气总是贯穿其“中”的,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说的就是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从寸口脉三部同时候取的角度、即用总按法诊察寸口脉的情况来看:轻取可以候心肺之脉,沉取可以候肝肾之脉,即《难经•四难》所谓的“心肺俱浮”“肝肾俱沉”。此时,也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当我们所候到的寸口脉具有浮的特点时,该如何区分它们究竟是心脉或是肺脉呢?当我们所候到的寸口脉具有沉的表现时,又该如何区分它们究竟是肝脉或是肾脉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要通过分别考察其脉形来确认了。《难经•四难》认为:“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又,“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这就是我们区分心与肺、肝与肾脉形差别的标准,即:从脉形上来鉴别。我们谈到这里,也许有人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难经•四难》所谓的“心肺俱浮”和“肝肾俱沉”是不是仅仅针对尺寸脉而言呢?答案似乎不全是这样。因为在《难经》这部中医典籍里面,虽然对寸口做了寸、关、尺三部脉部位上的具体划分,似乎又不特别强调寸、关、尺三部脉分别主病的问题。《难经•十三难》指出:“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这样的表述显然告诉我们:无论是“弦而急”、或是“浮而大散”、或是“中缓而大”、或是“浮短而涩”、或是“沉濡而滑”,都是对寸口的寸、关、尺三部脉,从浮、中、沉分别候取的角度,即:通过用总按法来诊察寸口脉象的,并没有特别强调寸、关、尺三部脉中的某部脉象如何如何,就可以作为我们认识这个问题的佐证。值得指出的是:《难经》是非常强调对寸口脉从寸、关、尺三部同时候取的角度,通过浮、中、沉分别候取的方法来认识寸口脉五脏主病的问题的,即我们所谓的总按法。例如,《难经•五难》云:“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就是很好的例证。《难经》在这里提到的所谓的菽,到底有多重,这个亟待考察,对于菽,《脉经》里面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菽,指的是小豆;另一种说法是:菽,指的是大豆,如《脉经•卷一•持脉轻重法第六》云:“菽者,小豆,……吕氏做大豆。”当然,《难经》所说的菽,究竟指的是小豆还是大豆,这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重点内容。由《难经•五难》的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浮取(按至皮毛和血脉)时所能候到的脉象就有可能是心肺之脉,中取(按至肌肉)时所候到的脉象就有可能是脾脉,沉取(用力按至筋骨)时所候到的脉象就有可能是肝肾之脉。这种诊脉的思路有益于我们从总按法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五脏主病的问题。
由于“心肺俱浮”,所以,我们轻取时所诊到的脉象很可能就是心肺之脉。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轻取时所诊到的脉象究竟是心脉还是肺脉呢?“何以别之”呢?关于心肺之脉区别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这个主要从脉形上做出判断。《难经》认为:“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尽管心肺之脉都具有浮的特性,从脉形上来看,肺脉还具有“短涩”的特点,这样的话,肺脉就有了“浮而短涩”的脉象表现,所以,当我们诊到“浮而短涩”的脉象时,就可以认为它是肺脉;同理,心脉除了具有浮的特性外,还具有“大散”的特点,这样的话,心脉就有了“浮而大散”的脉象表现。所以,当我们诊到“浮而大散”的脉象时,就可以认为它是心脉;当我们诊到“浮而短涩”的脉象时,就可以认为它是肺脉。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浮取、沉取或是中取的时候,都可能感觉到寸口脉在指下的跳动,而这并不表明它们一定就是生理情况下的脉象或者是病理情况下的脉象,要区分它们是在生理情况下的脉象或者是在病理情况下的脉象,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胃气。即:用胃气来衡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考察所诊到的寸口脉是否有“太过”和“不及”的行为发生,就要看它是否有和缓的特性了,这对于我们判断脉象的性质,从而来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理,“肝肾俱沉”,所以,我们沉取时所诊到的脉象很可能就是肝肾之脉,尽管肝肾之脉“俱沉”“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这就表明:肝肾之脉虽然“俱沉”,而从脉形上来看仍是有区别的。具有“牢而长”特点的脉象,就是肝脉;具有“按之濡,举指来实”特点的脉象,就是肾脉;而我们中取时所候到的“大而缓”的脉象就是脾脉。所以,在临证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把寸口的寸、关、尺三部脉分别主病的理论和用总按法对寸口脉进行统察,通过浮、中、沉的分别候取来认识五脏主病的理论结合起来看,就能够通过相互比对,从而获取最有效的脉学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