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脉形特征
《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诊家正眼》:“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诊宗三昧》:“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
《难经》认为:“心肺俱浮。”所以,脉浮是心、肺都具有的共同脉象特点,不过,《难经》里面对脉浮的描述显然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脉,关于浮脉和脉浮在概念上的区别,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有很多脉象比如: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等等,它们都有浮的特性,脉浮与沉脉相比较而言脉位较浅,即:有“轻手即得”,具有升浮的特点,而这并不能表明它们就是浮脉,浮脉除了具有这样的脉象特点之外,还具有“重按稍减”的特征表现,即:“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就是浮脉在指下的跳动特征,这有点儿像水面上漂浮的木头,刚接触时就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果用力按压,就会感觉到与它相接触的面有所减少,但仍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一样。
2. 主证
(1)主表证:如《伤寒论》所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人体在感受风寒等邪气时,寸口脉相应地就会表现出浮脉,这就是典型的浮脉主表证。由于外感六淫侵袭人的肌表,人体的正气就会作出相应的抵抗,所以,寸口脉就会表现出浮的特点。如果浮脉说明病在表,那么,当浮脉出现了不同的兼脉时,也就说明患者会有不同的表证。如《濒湖脉学》所描述的那样:“浮脉主表,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浮数风热,浮迟中风,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署”等等。总之,浮脉这种“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的脉象表现,往往表明是病在外。这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而人体正气做出的本能反应,如《诊宗三昧》所云:“伤寒以尺、寸俱浮,为太阳受病。故凡浮脉主病,皆属于表,但须指下有力,即属有余客邪。”所以,古人就有了“有一分脉浮便有一分表证”的经验之谈。
(2)主里证:从内伤致病来看,寸口脉出现了浮的情况,这往往说明是里证。比如,《脉理求真》所认为的:“浮为虚不足”“浮而兼滑,则为宿食;浮而兼缓,则为湿滞;浮而兼芤,则为失血;……浮而兼洪,则为狂躁,然总不越有力无力,有神无神,以为区别。若使神力俱有,是为有余 ,或为火发,或为气壅,或为热越,可类推也;神力俱无,是为不足,或为精衰,或为气损,可因明也。”如果是因为内伤,出现了脉浮的情况,其虚实性质的判断,可以通过脉的跳动有力或无力来判断,而以脉的有力或无力作为判断疾病虚实的标准,需要依靠脉之胃气来衡量,即是否具有和缓的特性,是否具有“谷气之来徐而缓”的特征。《脉说》云:“脉之由沉而浮也,阴气上升,从阴交阳也,阴之所以能上升,有阳气以鼓动也。脉之由浮而沉也,阳气下降,从阳和阴也。阳之所以能下降,有阴气以吸引之也。浮为阳脉,有阴实而拒阳于外者,有阴虚而阳越于上者。阴实者寒盛于内,治以重用温散,或导其水,或攻其实,或形气瘀血凝痰,力开结塞,略加清肃,以助浮阳之内合者是也。阴虚者阴力薄不能吸阳,宜温润,填补精血,略佐辛热,从阴中透出和光,接纳阳气归根者是也。”在内伤杂病的诊治过程中,当出现脉浮的情况时,总宜辨其虚实,分别对待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