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若缓慢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慢支的诊断标准是:慢性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持续3个月或以上,连续发作2年或更长时间,并能排除心、肺的其他疾病。可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两型。单纯型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者除有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伴有哮鸣音,喘鸣在阵咳时加剧,睡眠时明显。按病情进展可分为三期:①急性发作期,指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②慢性迁延期,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者;③临床缓解期,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者。早期可无任何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有散在的干、湿啰音,多在背部及肺底部,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啰音的多寡或部位不一定。喘息型者可听到哮鸣音及呼气延长,而且不易完全消失。并发肺气肿时有肺气肿体征。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病变反复发作,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慢支急性发作期或并发肺部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喘息型者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缓解期多无变化。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痰饮、气喘等范畴。咳嗽在《内经》及《诸病源候论》中都有详细论述,《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慢性支气管炎大多属于内伤咳嗽的范围。历代医家均以内外合邪发病进行论述,内有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有六淫,饮食、痰、瘀诸邪反复侵袭,且正虚引来外邪,外邪入久导致正虚,故本虚标实、经久不愈为本病基本特点。临证治疗一般分发作期或缓解期进行辨治,急性发作期治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配合补肾健脾益肺;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兼顾祛邪。病情严重者须参以西药。
【名医效方】
1.温肺逐饮汤(杨百茀方)[1]
组成:麻黄、法半夏、杏仁、紫苏子、厚朴、枳壳各10g,细辛3~6g,五味子、干姜、甘草各6g,茯苓15g。
用法:每日1剂,煎煮(约20分钟)2次,取药汁和合,约450m1,等量分三份,日二夜一温服。
功效主治:温肺散寒,化痰蠲饮,止咳平喘。主治寒饮咳喘,或痰饮内伏,复加外寒诱发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症。症见咳喘胸满,昼轻夜重,痰质清稀夹有泡沫,痰白质黏,形寒肢冷,背部寒冷,苔白滑或白厚,脉偏弦或弦滑。
方解:本方以《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厚朴麻黄汤为基础,灵活变通而成。方中麻黄、杏仁、细辛、干姜为主药,温肺散寒,宣肺平喘,辅以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厚朴、枳壳理气化痰平喘,五味子敛肺且防诸药辛燥太过,甘草调和诸药。是方宣降合用,散收相伍,共奏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加减:若咳嗽痰多,苔厚腻者加冬瓜仁、白术、桔梗以健脾祛湿,清肺化痰;咳喘较甚者加紫菀、款冬花、前胡、桑白皮以降气平喘,止咳化痰;痰涎壅盛,大便不通者,加葶苈子、白芥子、桃仁以泻肺涤痰,润肺通便;胸痛气塞者,加瓜蒌皮、郁金以宽胸理气,通络化痰;痰色转黄,口干渴者,去麻黄,减干姜用量,加川贝母、天花粉以清肺生津,化痰止咳。
按语:本方服法尤具特点,虑其咳喘日轻夜甚,故除日服2次外,择夜间阴寒之气较甚、阳气较弱之时,临睡前加服1次,以加强助阳散寒、温化痰饮之效。本方证辨证关键是要掌握寒饮阻肺,反复咳喘,痰质清稀,形寒肢冷的病症特点。若属痰热咳喘,则不可妄投。
2.温肺化饮汤(于文生方)[2]
组成:麻黄9g,桂枝9g,干姜6g,白芍15g,细辛3g,半夏12g,荆芥12g,五味子9g,茯苓12g,橘红9g,甘草6g。
用法: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解表温肺,化饮祛痰。多用于感受风寒外袭的慢性支气管炎出现以上症状者。
方解:风寒咳嗽由于感受风寒之邪,风寒袭肺而导致肺气不宣,气不布津。症状为咳嗽,咳痰稀薄或痰带泡沫,量多易咳,恶寒重,发热轻,身痛,鼻流清涕.可因咳喘较重而不能平卧,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应温肺化饮,以温肺化饮汤治疗。本方多用于感受风寒外袭的慢性支气管炎出现以上症状者。是以小青龙汤合二陈汤加荆芥组成,有解表温肺、化饮祛痰之功效。
3.清热化痰汤(张忠国方)[3]
组成:黄芩15g,知母15g,鱼腥草15g(后下),桔梗15g,紫菀15g,枇杷叶15g,浙贝母15g,杏仁10g,穿山龙15g,地龙15g,太子参15g,甘草15g。
用法: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慢支辨证属于痰热型,以咳嗽痰黄,量多而稠,咳吐不爽,气息粗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症者。或兼见胸胁胀满,面赤身热,口干欲冷饮等症。
方解:方中黄芩、知母、鱼腥草清泻肺热为君。桔梗、紫菀、枇杷叶、贝母、杏仁、穿山龙、地龙祛痰止咳平喘为臣。另伍太子参、甘草补脾益肺,调和药性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4.燥湿化痰汤(张忠国方)[3]
组成:陈皮15g,半夏15g,苍术10g,款冬花15g,紫菀15g,白前15g,紫苏子15g,炙百部15g,穿山龙15g,茯苓15g,黄芩15g,甘草15g。
用法: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燥湿健脾,化痰止咳。适用于慢支辨证属于痰湿型,以咳嗽痰多,咳痰白黏,晨起或食后尤甚,伴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滑等为主证者。
方解:方中用陈皮、半夏、苍术燥湿化痰,和中降逆为君。款冬花、紫菀、白前、紫苏子、炙百部、穿山龙止咳祛痰以平喘,共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助陈皮以化痰;黄芩苦燥寒凉清肺,以防温燥太过,痰湿化热之弊,合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祛痰为使药。总观全方,用陈、夏、苍燥湿化痰似嫌不足,遂增加祛痰止咳之药物。张老认为湿痰的形成,缘于肺失清肃,脾失健运。但每因痰湿壅遏肺气,会再度导致肺失宣降,影响肺的水津输布,湿困脾阳,聚湿为痰,从而加重痰湿病证,故伍以相应的祛痰止咳药尤为重要。
5.温化寒痰汤(张忠国方)[3]
组成:干姜12g,细辛5g,补骨脂15g,肉桂5g,陈皮15g,半夏15g,款冬花15g,紫菀15g,炙百部15g,五味子10g,甘草15g。
用法: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温化寒痰,止咳平喘。适用于慢支辨证属于寒痰型,以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弦为主症者。或伴见形寒肢冷,嗜睡等症。
方解:张老在温化寒痰汤中首选干姜,一则温肺散寒以化痰,一则温运脾阳以祛痰湿;另取细辛温散肺寒,协同干姜以温肺化痰,二者共为君药。补骨脂、肉桂温肾纳气,补火运脾;陈皮、半夏温化痰湿,和胃降逆;款冬花、紫菀、炙百部止咳祛痰,以上共为臣药。再以五味子温敛肺气而止咳;甘草祛痰,和中调药,为佐使药。全方既温太阴脾肺,又暖下元肾阳,温散并行,开合相济,使阳气得复,寒邪得去,痰饮得消。
加减:若肺气虚者,方中应加人参以补气;肺气不宣而喘者,可酌加麻黄以宣肺平喘,但须小量慎用,恐其发越阳气。
6.清润肺燥汤(张忠国方)[3]
组成:南沙参15g,麦冬15g,天冬15g,知母15g,瓜蒌15g,桔梗15g,前胡15g,杏仁15g,枇杷叶15g,太子参15g,山药20g,甘草15g。
用法: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滋润清肺、肃肺祛痰。适用于慢支辨证属于燥痰型,以咳嗽痰少,痰稠胶黏,咳吐难出,如黏气道,或有咽喉干燥等为主证者。
方解:方中以南沙参、麦冬、天冬、知母养阴润肺,清肺止咳为君。瓜蒌甘寒清润,化痰止咳;桔梗、前胡、杏仁、枇杷叶宣肃肺气,祛痰止咳,共为臣药。太子参、山药、甘草补肺健脾,益气养阴,共为佐使。全方可使肺阴得润,燥痰可除,肺气清肃,咳逆自止。
7.慢支加减方(高体三方)[4]
组成:茯苓20g,党参15g,附子10g,干姜10g,五味子12g,细辛3g,陈皮15g,半夏15g,杏仁10g,当归15g,地龙12g,炙甘草10g。
用法: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温补脾肾,清疏养肝,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方解:本病症状虽在肺金,但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肺、脾、肾虚寒为本,木火刑金、痰浊壅肺为标。治当温补脾肾、清疏养肝、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本方乃茯苓四逆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和二陈汤三方加减组合而成。其中茯苓四逆汤大辛大热,入于脾肾以温肾暖脾、培土生金;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补脾肺以化痰饮,宣降肺气以平咳喘,二方相合,重在温补,以固其本。二陈汤燥湿化痰,健脾和中,杏仁止咳化痰,降气平喘。配伍当归、地龙温补养血,活瘀疏肝。地龙据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组胺及扩张气管作用,具有独特的止咳平喘之功。另外,根据本病日轻夜重、秋冬较甚的发病特点,性属虚寒,当以温补为主进行加减治疗,打破了传统的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或宣肺解表,或清热化痰,或温肺化饮等单一治法,而是采用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标本兼顾,且以温补为主的配伍方法。如此,诸药相伍则三阴并补,可使水暖、土和、木达,肺金得养,宣降正常则咳喘自愈,故临床用之多获佳效。
加减:口干苦、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者加柴胡、黄芩、瓜蒌仁、川贝母:阴虚者去陈皮、半夏加沙参、生地黄、麦冬;胸闷者加全瓜蒌、枳壳;喘急者加麻黄、石膏、厚朴。
8.复方薤白胶囊(奚肇庆方)[5]
组成:薤白12g,瓜蒌12g,姜半夏10g,黄连3g,白酒适量。
用法:每日3次,每次4粒。
功效主治:通阳宣痹,理气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肺气肿。症见咳嗽、气喘、咳痰,胸闷气短,胸满胸痛,舌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方解: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肺气肿的基本病机为痰浊潴留,气闭邪恋,主要病理因素为浊、痰、热。薤白味辛苦,通阳宣痹,降逆泄浊;瓜蒌性寒微苦,瓜蒌仁滑润,寒可荡热,滑可涤垢;半夏通壅开结,展气豁痰;酒轻扬以行药势,散结以通血脉;伍黄连泄热化痰,合薤白苦辛开郁,合蒌、夏清热涤痰。复方薤白胶囊具有通阳宣痹、止咳平喘、理气化痰的功效,寓通于清,寓开于泄,药精效著。
9.叶景华咳喘粉(叶景华方)[6]
组成:麻黄、细辛、白芥子、制半夏、杏仁。比例是1∶1∶1∶2∶2。
用法:冬病夏治,伏天穴位敷贴。叶老一般取穴:定喘、肺俞、脾俞等背俞穴。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的不同,一般每次敷贴8小时。
功效主治:敷肺俞既可散肺中留伏之寒邪,又可补益肺气,敷脾俞可调整脾胃功能,敷定喘可平喘止咳。用治慢性支气管炎。
按语:“冬病夏治”法,通俗地说就是冬天好发之病在夏天治,是中医择时施治的方法之一。慢性支气管炎一般多在冬春季节发作,人们往往只在这两个季节注意防治。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在穴位所贴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这时用一些温养的药物来调和脏腑,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有助于辛香、逐痰、通经之药与经络共同作用而达到温阳利气、驱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在平衡,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预防在冬季发作,或减少发作,体现了中医的阴阳学说、经络穴位及“肺合皮毛”等治疗理论。咳喘粉组方合理,药味精炼,外用已有10余年,近3年每令夏季则开展外敷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很受患者欢迎。
【经验用药】
1.鹿衔草
周天寒经验[7]:急性支气管炎多与肺失清肃,慢性支气管炎多与肺不主气,肾失纳气有关。肺肾两脏,金水相生,病理情况下常互相影响,故临床当筛选对肺、肾均有作用的药物,鹿衔草正具有此特点,以本品30g煎水炖猪肺叶,治疗久咳久喘患者,每获良效。我校一教师患咳嗽病,屡服中西药物未效,改用本法1剂即效。近年来,治疗新久咳嗽,每多选加鹿衔草。自拟麻鹿散(麻黄、鹿衔草)结合辨证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支急性发作;自拟鹿衔固本汤(鹿衔草、太子参、黄芪、贝母、京半夏、补骨脂、女贞子、甘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均收到一定疗效。据临床观察,本品具有一定祛痰作用,故对痰多患者尤为适宜。
2.龙骨、牡蛎
龚士澄经验[8]:龙骨揆其功用,不外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收敛固涩三者,惟《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言其亦治“咳逆,喘息”。陈修园谓:“龙骨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张锡纯谓:“其性又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陈、张二氏均是禀《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治咳逆喘息之义而阐发运用于临床。牡蛎功用大致有二:一为潜阳固涩,二为软坚散结,而《本草纲目》言其化痰软坚,《本草备要》谓其“咸以软坚化痰……止嗽敛汗。”是牡蛎亦能化痰止嗽。综上,龚老认为二者合用,具有独特之镇咳化痰作用。起初只用于夜间及黎明时之咳嗽,认为平卧则痰涎易于上泛,咳嗽遂作,用生龙牡各15~20g于方内,结果不仅奇效,并睡眠亦自美焉。又用于内伤咳嗽,虚火炎上,咳痰带血,颧红面热,胶痰着于喉间,口干心烦,以生龙牡各20g加于所服方中,疗效亦如人意。更有一些外感咳嗽,表里寒热不清,睡眠饮食尚可,惟连连咳嗽,久久不愈,服常方总不见效,欲用龙牡,然恐收敛表邪,肺气益不得宣而咳甚,尝欲投又止,后思伤寒论柴胡加龙牡汤证,乃少阳之邪未解,热邪内陷,热盛伤气之病机,复思徐灵胎有“龙骨敛正气不敛邪气”一说,乃试用于外感咳嗽之难愈者,具体方法是:止嗽散随证化裁,再加龙牡,居然心想事成,有效无损。
聂惠民经验[9]:聂老师认为牡蛎第一个功效就是“主伤寒寒热”,故可以应用于外感表证。然而,牡蛎这一“主伤寒寒热”“疗咳嗽”之功效,却鲜有人注意。聂老师认为,牡蛎虽味涩却不敛邪,不会造成关门留寇之弊,外感咳嗽可以放胆用之。外感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与咽。外邪袭表,肺失宣降,可以致咳;咽为肺胃之门户,又为三阴经所过,外邪侵袭,致其红肿,或痛或痒,也是致咳的原因。《名医别录》谓牡蛎“疗咳嗽”;《本草备要》谓其能“软坚化痰”,故与川贝母等相伍,可以增加其止咳化痰之功。另外,《汤液本草》言牡蛎“以柴胡为引能去胁下之硬;以茶引之能消结核;以大黄引之能除股间肿;以地黄引之能益精收涩,止小便。”《伤寒论》第311条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聂老师认为,若以桔梗、甘草等引之,可以散咽喉之肿疗咽痛,可以消除因咽痛咽痒所致的咳嗽。故在治疗外感咳嗽时常常加入牡蛎。
3.仙鹤草
洪竹书经验[10]:咳嗽,无论寒咳热咳、新咳久咳,均用仙鹤草配伍至诸方中,成人用30g,小儿酌减。此乃洪老古方活用、老药新用的一大特点。
4.苦参
熊曼琪等经验[11]: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苦参用于久治不愈之喘咳、失眠患者,疗效颇佳。如治陈某,男,39岁。主诉喘咳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2周。用中西药未效。就诊时气喘不能平卧,伴咳嗽,痰多黄稠,胸闷,腹稍胀,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属痰热壅肺,大肠湿热。治以除湿清热,宣肺化痰。药用:苦参10g,炙麻黄10g,北杏仁12g,炙甘草6g。水煎服。3剂后咳喘减轻,继服3剂,并另加苦参10g,煎水当茶饮,喘咳基本缓解。胸闷、腹胀明显好转,大便转常。改陈夏六君丸调理善后。
熊氏等还曾以苦参煎汤内服,或用湿润苦参切片(横切约0.5cm厚,直径1.5~2.5cm),外敷肺俞穴(医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贴8~12小时,每天1次,一般3~5次起效),治愈数例咳喘患者。民间亦有用此法治咳喘,但内服多用苦参与桑叶同煎。此法对痰热壅肺者效佳,合并胃肠湿热者尤宜。
苦参内服一般10g左右即可。用大剂量需注意观察。孕妇、体弱患者应慎用或不用,免生变端。
5.薏苡仁
徐志瑛经验[12]:外感咳嗽皆用薏苡仁 治咳宣发固然重要,但徐师更重视肃降,肃降者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肺为娇脏,容不得外物,气道不洁,则咳嗽气逆。气道洁净,邪不干肺,气降有归,不上逆于肺,则咳自止,故常用野荞麦根、黄芩、老鹳草、佛耳草、桑白皮清肃肺气;浙贝母、天竺黄、海浮石、蛤壳化痰祛痰,使痰有去路,洁净气道;木蝴蝶利咽,清洁气道之门户;桔梗开宣肺气而利咽喉祛痰。宣肃并用,上下分消,取效甚佳。更用生、炒薏苡仁,其义有四:一为藉淡渗之力,渗泄湿邪,清肺化痰;二为借其滑利之性,引邪外出;三为借其下降之功协助降气,与桔梗配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四为顾护中焦,升发脾气,防病传变。正如《临证指南医案·咳门》说:“因于暑者,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当与微辛微凉,苦降淡渗,俾上焦蒙昧之邪,下移出腑而后已。”不仅治暑咳用薏苡仁是此机制,凡用薏苡仁治外感咳嗽均为此机制。
久咳伤津亦用薏苡仁 外感咳嗽,日久不愈,阴津必伤,或以为薏苡仁为淡渗之品,易伤阴津,为何徐师每每用之?须知邪热蕴肺必致宣肃失职,不仅伤及肺阴,而且影响周身脏腑之阴津输布。治必清肺热,兼顾养阴,多采用野荞麦根、黄芩、云雾草、桑白皮、老鹳草、佛耳草清其热,而沙参、麦冬、天花粉、芦根、石斛养其阴,桔梗、浙贝母、蛤壳、海浮石化其痰,更用薏苡仁、淡竹叶之类,取其滑利通泄之性,通调水道,使热邪得出路,为阴津导通路,邪得出路,津得通路而敷布脏腑,则病自愈。且薏苡仁虽具淡渗之性,而体滑质润,不易伤津。
脾虚湿咳必用薏苡仁 脾失健运,必致水湿停聚,为饮为痰,贮于肺中,窒滞气机,发为咳嗽。此类患者必咳嗽、痰多,或有脘痞呕恶,舌苔厚腻,脉滑濡。药用藿香、佩兰、姜半夏、茯苓、胆南星、苍术、生炒薏苡仁、炒莱菔子等健脾燥湿。如痰郁发热,咳痰不畅,质稠或黄,加野荞麦根、桑白皮、浙贝母、桔梗、海浮石之类;如痰白如沫、畏寒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肺为水之上源,与脾为母子关系,运用薏苡仁,妙在既能运脾以去湿,又能清肺以化痰,且其味淡,渗泄下行,俾邪有出路。徐师用薏苡仁治咳,首先是取其淡渗下行,引邪外出,助肺肃降,其次是赖其滑利通行,转输敷布,恢复治节,再者是助脾胃之气上达,以充养肺脏,一举而数得,是基于对肺之宣肃与脾胃之升降关系的深刻理解。《临证指南医案·咳门》所说:“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说明肺与脾胃关系的重要,“理肺治胃”是治咳之原则。
钟新渊经验[13]:薏苡仁清痰 1983年9月末,钟氏感冒初愈后,每日清晨仍咳黄色浊痰,历时2周,有增无减。因担心痰浊不清,引起他病。暗自思量,找一味善药来清除痰源,黄色浊痰是湿热酿成,遂选用薏苡仁清化。每日取薏苡仁50g煮粥,连吃3天。果然,咳痰逐日减少,尿量增多,湿热从下泄去。因素来脾肾不足,薏苡仁淡渗寒滑,虽然有利于清化痰热,但却使溲时余沥点滴,有时自流而难予约束。可见善药也非十全。于是,在薏苡仁粥中加入10枚大枣,连吃4天,痰浊尽去。从此以后,对肺热痰浊重者,常用薏苡仁治之,效果多佳。
6.当归
孟景春经验[14]:当归治咳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妇科要药。临床用于治疗咳嗽并不多见。近几年来有人报道,据《神农本草经》当归“主咳逆上气”及《本草从新》当归“治虚劳寒热,咳逆上气”的记载,用于治疗久咳、夜咳,颇有良效。其用法,大多以辨证施治为前提,再于方中重用当归20g左右而取效。
7.乌梅
周利军经验[15]:乌梅治久咳 《本草纲目》云:“乌梅能敛肺涩肠,止久咳泻痢。”常以乌梅10~15g配六君子汤或四物汤,治疗肺虚久咳,具有敛肺止咳之效。考虑咳久必气虚或血虚,故在扶正药中,佐以乌梅敛之,取补而不散之意。
8.五倍子
马山经验[16]:五倍子治咳喘 马山教授治咳喘常用五倍子配厚朴、半夏,有较好的疗效。五倍子主要用于痰湿型咳喘,主要症状为长期咳嗽,咳喘痰多,痰白且稀,或咳喘伴胸闷,甚则不能平卧,或伴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滑弦。一般用量为10~15g,配以辨证用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一般服1~2周症状即可缓解。
9.麻黄—胡颓叶
陈学勤经验[17]: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肺气失宣而见咳嗽倏作,肺失肃降而出现咳嗽气喘。据此,调整肺脏的“出纳”功能,常采用麻黄与胡颓叶配伍,亦取开阖同用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麻黄辛苦而温,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要药。《神农本草经》云:“止咳逆上气。”现代药理认为麻黄碱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历代医家尝用麻黄治咳,不论新久,每能取得良好效果。胡颓叶味酸性平,有收敛肺气之功,主要应用于久咳不止之症。即使外感咳逆,配麻黄同用,亦每获神效。但如有寒热而见痰壅气实者,非所宜也,当慎之。
10.麻黄—甘草
翟济生经验[18]:翟氏擅长在两药配伍使用时,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减轻,即“拮抗作用”。在治疗咳喘时,应用麻黄配甘草。麻黄辛温性烈,开腠发汗之功极强,配用甘草可防麻黄发汗太过以伤正气,另外麻黄可使心率加速,配伍甘草可抑制这种不良反应,使之更好地发挥止咳平喘功效。
11.地龙—海螵蛸
于己百经验[19]:地龙咸寒,清热、解痉、平喘,常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之痰鸣喘息、不能平卧之症,尤以风热阻肺、肺热壅实所致者最为适宜。于氏取海螵蛸味涩质重的特性,并遵《素问·脏气法时论》“肺欲散,急食酸(涩)以收之”的理论,与地龙合用,寒热兼施,共奏祛风止咳、敛肺定喘之效,用于咳嗽兼见气喘之症,无论寒证热证,皆有良效。
12.牛蒡子—炙甘草
陆晓东经验[20]:牛蒡子辛苦寒,疏散风热;炙甘草甘平,润肺止咳,两药一散一和,一清一补,相反相成,共同治疗咳嗽日久未愈,伤及肺之气阴者。其临床特征为咳而痰少,咽喉干燥,发痒,尤以咳嗽入夜为甚是使用要点。肺为娇脏,余邪未清,正气已损,用补则留余邪,用清则伤气津。《用药法象》谓“寒热相杂者,用之其平”,故用牛蒡子利咽疏风以清余邪,配炙甘草补虚润肺而止咳嗽,两者相伍,既不攻之太过,又不补之太甚,着意平调,咳嗽自止。方中牛蒡子与炙甘草的剂量比例为12∶9,炙甘草剂量一定要达到9g,否则少效。
13.海蛤壳—枳壳
曹世宏经验[21]:这一药对是治疗咳痰黏稠胸闷的常用药对。生海蛤壳苦咸寒,具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之功效,《长沙药解》谓其“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其特点是清肺热而善消稠痰。枳壳则苦降下行,善宽胸利膈,行气消痞,为治气滞胸闷要药。二药配伍,枳壳能开痰气之胶结,生海蛤壳能将稠痰稀化而兼分利之功,如此痰气之结可解,稠痰可化,气机通畅。如《本草汇要》言:“大抵枳壳之性,专平气,气平则痰喘止。”枳壳专于平气,生海蛤壳长于化稠痰,组成药对,善治肺中稠痰胶结。曹师在临床许多疾病中均灵活地应用此药对,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等,这些疾病每因日久迁延,痰浊内阻,而出现咳逆胸闷、痰黏难咳等症。临床上如遇痰浊化热,痰火内郁,出现咳呛、痰黄黏稠、面红、脉数者,则改生海蛤壳为黛蛤散,以增强清肺热之功,临床效果更佳,治疗支气管扩张时尤为多用。
14.牛蒡子—山药—前胡
朱葆初经验[22]:牛蒡子疏散风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主要有透发和清泄两种功能。虽能疏散风热,但透发的力量较弱,无发汗作用。但清泄热毒作用则较显著。山药益肺气,养肺阴,宁嗽定喘,补而不滞,补脾气而益胃阴。前胡辛散苦降,稍有疏风之力,长于降气化痰,适用于清肃之令不行。三药合用疏风清透,肃肺化痰,调益脾肾。常用于咳嗽表邪初解、肺气尚未全肃之时。常用剂量:牛蒡子9g,山药12g,前胡9g。
15.鱼腥草—黄芩—野荞麦根
杨继荪经验[23]:鱼腥草、黄芩、野荞麦根为杨氏以清热解毒法为主治疗痰热咳嗽的基本方剂。方中三药剂量各为30g,杨氏称其为清肺热之主三斧。其中“黄芩治肺热”是明·李时珍的亲身经历体会,他在《本草纲目》有记载:“因感冒咳嗽既久,遍服……诸药,月余益剧。思李东垣治肺热,以一味黄芩汤泻肺经气分之火,遂用片芩一两水煎顿服,次日身热尽退,痰嗽皆愈。”杨氏则在此基础上,增加鱼腥草、野荞麦根各30g,清泄肺热,治疗痰热咳嗽。
16.海浮石—海蛤壳—海藻
邵长荣经验[24]: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患者常会出现痰多黏稠难咳的现象,这是由于宿痰伏肺,气机郁滞,升降失常而引起的痰凝胶结,阻塞气道。邵长荣创制三海汤方:海蛤壳18g,海浮石18g,海藻18g。方中海浮石、海蛤壳味咸平性辛,入肺经,具有软坚化痰、清肺之功。《本草衍义补遗》称此药可“消积块,化老痰”。朱震亨曰:“海石治老痰,咸能软坚也。”与海藻合用可加强清化老痰的作用。其还含有丰富的碘质,吸收入血液及组织后,能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
17.白术—柴胡—当归—薄荷
祝谌予经验[25]:治疗气管炎、反复咳嗽,证属木火刑金者,用白术配柴胡、当归、薄荷,有疏肝健脾、止咳化痰的功用。药理上白术对常见呼吸道致病菌属有广谱抗菌作用,与柴胡、当归、薄荷具有的解热抗菌、祛痰止咳、解痉平喘等作用相结合,治疗慢性气管炎可表现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也是祝师所用治肺从肝、佐金平木治法的科学依据。
【单方妙法】
1.海浮石蜂蜜治疗慢性气管炎[26]
方法:海浮石、蜂蜜各等量。将海浮石研末过筛,以蜂蜜调和成丸,每日3次,每次9g,1个月为1个疗程。
按语:马氏少年时期患慢性支气管炎,久治不愈,甚为苦恼。后得此验方,用后病愈,至今未发作,故记忆犹新。从医后多次应用,疗效甚佳。
2.杏芝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27]
方法:杏仁、核桃仁、芝麻炒黄,以上3味中药等量,碾碎调匀备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始于夏末秋初,每次服6g(约一小勺),每日2次,开水送服。
按语:3味中药均有止咳化痰、增强机体抵抗力和治燥润肠、抗炎消肿之功效。服用此方2~3年,可明显减轻支气管炎症状。
3.鲜绞股蓝治疗慢性支气管炎[28]
方法:取鲜绞股蓝全草30g,洗净,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10日为1个疗程。临床症状控制后改为隔日或隔2日1剂。
按语:绞股蓝,又名七叶胆、小苦药,是葫芦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其药用部分为根状茎。笔者采用鲜全草(包括叶茎根),每剂30g,水煎服,同样有很好的疗效,说明全草均可入药。
绞股蓝对慢支既有治标功效,又有治本作用。本品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等功能,故对慢支感染发作期有较好的治标功效。绞股蓝又有“南方人参”之称。慢支缓解期患者长期服用该药可增强免疫功能,达到扶正固本、防止复发的作用。据临床观察,平时经服用此药的22例患者中,有18例体质明显增强,发作基本控制,即使受寒感冒,发作症状较以前明显减轻,说明本药具有标本兼治之作用,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4.萝卜糖治疗慢性支气管炎[29]
方法:经霜白萝卜一块,川贝母3g,冰糖末30g。萝卜水洗后,用刀挖一孔,将贝母及冰糖研末,放挖孔内,装碗蒸熟,顿服。功效:润肺止咳化痰。用于咳嗽(肺热型,慢性支气管炎)
按语:萝卜糖系民间验方,肺热咳甚者,加梨1个,去皮核同蒸内服,若风寒咳久不愈者,加生姜3片,同蒸内服。又冰糖可用蜂蜜代,患者治疗期间戒烟酒,忌烟熏呛。
5.山药、葶苈子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0]
方法:炒山药、葶苈子分别研末,按5∶1混匀,备用。18g/次,日服2次,3周为1个疗程。间隔5天重复应用。酌情应用3~5个疗程。
按语: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大多为肺脾肾亏虚,痰湿阻肺。方中葶苈子泻肺定喘利水,但有苦寒败胃、泄利伤正之虞;然山药补脾胃,益肺肾,补中兼涩。二药合用,扶正祛邪,恰切病机且又相互制约不良作用,故咳、痰、喘渐消,愈出自然。
6.皂角治疗咳喘[31]
方法:取大皂荚去子后,在烤箱中烤焦,色深黄,无明显刺鼻气味为度,研末装胶囊,每粒重0.5g,或为蜜丸,每丸含皂角末2g。用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丸为每次1丸,每天3次,7天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治疗153例。慢性支气管炎82例,痊愈22例,有效55例,无效5例;上呼吸道感染40例,痊愈40例;哮喘31例,痊愈8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
按语:皂角味辛咸,有小毒,归肺、肝、大肠经,有开窍、化痰、散风作用,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皂苷、三萜、鞣质等。该药的祛痰平喘作用,目前认为与其含有大量的皂苷(含8%~10%)有关,而皂苷口服后,可以刺激胃黏膜,使胃腺分泌增加,引起恶心并反射性的使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局部黏膜水肿减轻,痰液稀释,易于咳出。痰咳出,支气管阻塞解除,呼吸道通畅,随之全身缺氧症状得到改善。该药副作用有刺激咽喉、恶心等反应,须加以炮制。据裴氏经验,一则为去子烤焦,色深黄,缓其刺激太强之性;二则为装胶囊或入蜜丸,减少与咽喉食管刺激。当地土法中曾有用此与青蒿为末当烟吸而平喘的经验,提示高温并不会完全消除其祛痰平喘之性,只缓其烈性,临床可进一步观察研究。
7.药鸡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2]
方法:将鸡单独关笼断食3天(男用雄鸡,女用雌鸡),第4天开始每次喂白胡椒7粒,苦杏仁7粒,每天2次,连喂3天后杀鸡。用时配生黄芪30g,党参20g,五味子20g,炖成药膳,连肉带汤2天内食完。3剂为1个疗程。
8.川贝饮治疗虚咳[33]
方法:取肉质细嫩的梨1个,去皮,切成薄片,弃核,放入陶器内与研细的川贝母粉6g拌匀,掺入蜂蜜30g,然后将麦冬10枚置于其上,蒸熟。每日早、晚各服1剂。
9.海螵蛸治小儿慢性支气管炎[34]
方法:海螵蛸放在瓦上焙枯为末,与红糖等量拌匀,每服10g,日2次。如治武某,女,12岁,3岁时患喘咳病,每感寒,喘益甚,多方治疗无效,用此方治疗,服6天而愈,再未复发。
10.红糖艾叶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5]
方法:红糖100g,艾叶50g,鸡蛋2枚。将艾叶洗净,加水500ml煎煮至沸,放入鸡蛋、红糖。不断敲碎蛋壳,使药汁容易渗入,煎至200ml即可去艾叶,喝汤吃蛋,此为1日量,7天为1个疗程,一般第1个疗程即显效。
11.芦荟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6]
方法:取生长3年以上的厚质芦荟,榨成汁,兑1/4量椴树蜜,早、晚分服,每次10ml,重症酌加,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4例患者,痊愈20例,好转4例,有效率100%。虽有4例没有完全治愈,但较之用药前,坐卧不能的喘促症状,已有极大的改观。其余20例,跟踪2年,无一复发。
12.蛤乌散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37]
方法:蛤蚧1对,海螵蛸150g,共研细末,加白糖500g,混匀,分作40份,每服1份,早、晚各1次,饭后白开水送服。治疗155例,98例患者服药1~2周见效,47例患者服药3~4周见效,10例患者服药5~6周见效,有效率100%。
按语:蛤蚧、海螵蛸二药合用,温肺调脾滋肾,止咳定喘,对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年老虚寒者尤为适用。
13.参蛤贝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8]
方法:人参15g,蛤蚧一对,川贝母15g。蛤蚧去头足,焙干至微黄,待凉后,研细末。人参、川贝母亦研细末。3种药末拌合即成。寒象明显者,人参改高丽参;夏天服用或气阴两虚者,人参改西洋参。一般肺肾气虚的患者用质量好的生晒参。每服2g,严重者早、晚各1次,轻者晚上服1次。
按语:此方以补益肺肾精气为主,辅以润肺化痰,适宜慢性支气管炎属肺肾两虚、肾不纳气者,病情处于缓解期时。但此方以补为主,若患者正处于急性发作期,体内邪气壅盛,则不宜使用,否则闭门留寇。
14.野柿子治疗久咳[39]
方法:霜打野柿子10枚,切片,加水500ml,水煎取汁300ml,代茶频服。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观察31例,治愈24例,好转4例,无效2例。
按语:久咳治疗当以清热润肺、敛肺止咳为法。野柿子系柿子嫁接前之野生品种,多生长于山区及丘陵地带。因其形小如枣,当地又称“软枣”“小柿子”,目前药书尚未记载。柿子性味甘涩而寒,入心、肺、大肠经,有清热润肺、敛肺止咳之功。野柿子应与其功用相似,但野柿子味更涩,霜打之后其性愈寒,其质愈润,较柿子愈增润肺敛肺之力,恰中久咳之病机。
15.蚤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0]
方法:①将蚤休根茎去皮,捣碎磨粉压片。每次3g,日2次,饭后服,10日为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每疗程间停药3日。共治250余例,结果第1疗程治疗174例,有效率78%;第2疗程治疗122例,有效率56.7%;全疗程治疗92例,有效率97.3%。
②将蚤休研粉压片,每次服3g,日3次,观察92例。另有重楼总皂苷片(每片含0.15g,相当于生药1g)每次服3片,日2次,观察106例。结果总有效率在80%以上,且后者疗效略高于生药组。
16.棉花根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41]
方法:干棉花根15g,洗净后加水适量,水煎2小时,取汁100ml左右,分早、晚2次口服,10日为1个疗程。
按语:棉花根中含树酯、酚类、黄酮类、糖类及苷类等成分。用单味棉花根水煎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临床应用证明本品具有较好的祛痰、镇咳作用,对平喘、消炎亦有一定作用。
17.丝瓜藤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2]
方法:一般在7—8月份,当丝瓜已进入盛果期,选取主根健壮、茎粗无病虫害的丝瓜藤,先在当天早晨将根部浇足量水,下午5—6时,用消毒纱布将藤的表面洗擦干净,再将已消毒过的干净小口玻璃瓶准备好,离地面36cm处剪断丝瓜藤,将连根的一端稍弯曲插入准备好的瓶内,让丝瓜藤渗出的汁液滴入瓶中,并在瓶口处扎上消毒纱布,24小时内收取新鲜丝瓜汁液约1500ml。每次饭前半小时服150~200m1,3次/日,连服2~3周。
按语:日常食用的丝瓜为葫芦科植物。其藤汁,《中药大辞典》载有“止咳”作用。该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好,方法简便。
18.松塔煎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3]
方法:白松塔200g,甘草110g。洗净松塔,清水浸泡4~8小时,加水2000ml,煎煮至药缩200ml,为第一煎,同样将药渣再煎第二液,将2次煎剂混合即可,每日1次,每次200ml,饭后半小时服用,时间15~40天,为1个疗程。
按语:松塔是杉树松果,果实球形,四季长青,祛风散寒,止咳化痰,平喘消炎,补肾壮阳,扶正祛邪,排除肺中寒湿,故对虚寒型咳喘有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配合抗生素治其标,缓解期松塔治其本,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入冬之前服用20~40天,断绝入冬再发或症状减轻。阴虚内热者及心脏病、胃溃疡慎用。
19.癞蛤蟆治慢性支气管炎[44]
方法:癞蛤蟆1个,剖肚弃除内脏,塞进1个鸡蛋(带皮)然后缝好,外用黄泥包糊,放火中烤熟鸡蛋为度,取出剥吃鸡蛋,每天吃1个,3天可见效。本方为彝族常用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气喘、痰饮疗效很好。
20.蒸西瓜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45]
方法:在初夏气温由温凉突然转热的一天,选1个3公斤左右的西瓜,瓜皮开一小洞,取出少许瓜瓤,放入红枣7枚,芝麻10g,香油、蜂蜜各少许,放入蒸笼中蒸10~15分钟。嘱患者1日内吃完。
按语:此为冬病夏治。其冬季发病可明显减少,病情亦能减轻。
21.毛茛贴治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46]
方法:将毛茛全草(别名:老虎脚迹草、毛芹菜、天炙草,学名: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洗净阴干,研末,置瓷瓶中密封备用。在夏季三伏天,每人每次取药粉4~6g,以鲜生姜汁调成稠膏状,用正中剪有绿豆大孔的胶布数块,将小孔对准定喘、肺俞、肠俞(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等穴位贴好。再取调好的药膏如绿豆大,放于胶布小孔内的穴位上,并覆盖一大小适当的胶布以防药膏脱落,至局部有灼痛感,起小水疱即揭下药膏。如水疱破溃者涂以甲紫。初伏、二伏、三伏各贴1次,一般连续贴3次(一个夏季)为1个疗程。适应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及轻度发作的患者。注意事项:①宜晴天中午12时前后贴。②防止药物移动脱落。③禁辛辣鱼腥发物。④慎房事,适寒温。
22.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47]
方法:四缝取穴,两手第2、3、4、5指掌面,第1、2指关节的横纹中点。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浅刺,从针孔中挤出黄白色透明黏液。7日针刺1次,3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不愈者,改用它法治疗。治疗68例患儿,1次痊愈10例,显效32例,好转21例,无效5例;针刺2次后痊愈18例,显效29例,好转17例,无效4例;3次后痊愈32例,显效21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有效率96%。
按语:四缝穴为治小儿疳积、调理脾胃功能之要穴。针刺本穴治疗小儿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实乃通过调理脾土的运化功能,达到补肺金、制肾水之目的,肺、脾、肾功能得调,而收到止咳、化痰、平喘之良效,从而对本病起到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晓英.杨百茀医方治验选介.四川中医,1993:(1):12
[2] 程益春,林慧娟.临证经验荟萃.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 张莉,姜颖.张忠国治疗慢支系列验方概要.黑龙江中医药,1999(1):2
[4] 高天旭.高体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中医研究,2000,13(1):17-18
[5] 奚肇庆.复方薤白胶囊.江苏中医药,2010,42(5):13
[6] 叶玉妹.冬病夏治治未病——叶景华咳喘粉外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通报,2008,7(1):11-13
[7] 周天寒.鹿衔草的临床运用.四川中医,1987(2):51
[8] 龚士澄.跛鳖斋医草.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 郭华,李献平.聂惠民运用牡蛎的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4):230
[10] 舒忠民.洪竹书老中医临证用药特点.湖南中医杂志,2007,23(5):27
[11] 熊曼琪,彭万年.苦参可治喘咳、不寐.中医杂志,1995,36(11):645
[12] 卢祥之.名中医治病绝招.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13] 詹文涛.长江医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4] 孟景春.当归治久咳、夜咳.江苏中医,1995,16(8):24
[15] 周利军.乌梅临床新用.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2):35
[16] 马群,柳梅.五倍子治咳喘、止消化道出血.中医杂志,1998,39(1):5
[17] 陈学勤.配伍得当 相得益彰.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1):24
[18] 邱德文,沙凤桐.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2.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9] 张士卿.于己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20] 陆晓东.经验药对选介.浙江中医杂志,1992(7):307
[21] 冷报浪.曹世宏治肺系病药对5则.江西中医药,2000,31(1):6
[22] 朱棨耿,朱文燕.朱葆初主任医师常用对药介绍.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666
[23] 潘智敏.杨继荪治疗老年病经验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4] 夏以琳,张琳,施红.邵长荣肺科经验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5] 季元,董振华,祝镕.从药理学角度谈祝谌予临床用药经验.北京中医,1995(2):3
[26] 马晓俐.海浮石蜂蜜治疗慢性气管炎.内蒙古中医药,1991(1):38
[27] 张桂英,范廷英.杏芝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2(5):305
[28] 徐银萍.鲜绞股蓝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5例临床疗效观察.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5(3):84
[29] 李天德.萝卜糖.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9,12(2):52
[30] 常连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验方.山西中医,2000,16(2):15
[31] 裴云山,裴云梅.皂角胶囊治疗呼吸道疾病153例.河南中医,1999(3):35
[32] 温宝林,温锴,李廷霞.药鸡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6例.国医论坛,1994(3):34
[33] 李仕学.川贝饮治疗虚咳.四川中医,1989(7):25
[34] 刘长天.小验方两则.陕西中医,1983,4(6):23
[35] 胡振华.红糖艾叶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新中医,1992,4(15):47
[36] 孙玉琴.芦荟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24例.中医药学报,2001,29(6):12
[37] 谭立明.蛤乌散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山东中医杂志,2000,19(4):236
[38] 王彦晖,申秀云.参蛤贝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2):39
[39] 韩伟锋.单味野柿子治疗久咳31例.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185
[40] 王海涛.单味蚤休的临床应用.中国社区医师,2002(6):39
[41] 马铁瑛.棉花根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6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0,8(3):31-32
[42] 吴琼.丝瓜藤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2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1):38-39
[43] 王素琴.松塔煎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10例临床分析.中医药研究,1994(6):36
[44] 张洪辉.彝族单验方就是灵验神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6):25
[45] 张月茹.西瓜灶心土验方二则.中国民间疗法,1998(5):61
[46] 胡杰峰.毛茛贴治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42例小结.1983(5):23-25
[47] 赵成春,赵全荣,张文敏,等.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68例.中国针灸,1997(2):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