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心源性猝死是指各种心脏原因引发的急性症状发作,急性症状发作1h所致的自然死亡。它来势凶猛、预测性小,猝死前多数患者神志清楚。引发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有器质性心脏病和非器质性心脏病两大类。冠心病导致的猝死占SCD总病因的80%,其中死者中75%是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等病因性疾病的不断增加,心源性猝死的比例也逐年增高。7.防治脑损害的护理 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最差,而耗氧量又最大,在心脏停搏后脑细胞最易受损害。

【概述】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简称SCD)是指各种心脏原因引发的急性症状发作,急性症状发作1h所致的自然死亡。它来势凶猛、预测性小,猝死前多数患者神志清楚。其特点是:“自然的”“骤然发生”“快速”和“不可预知的”。引发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有器质性心脏病和非器质性心脏病两大类。冠心病导致的猝死占SCD总病因的80%,其中死者中75%是心肌梗死。严重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特别是高血钾、药物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等)等均可引起。由于冠状动脉等病因性疾病的不断增加,心源性猝死的比例也逐年增高。老年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伴左心功能受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0%、症状性心力衰竭合并多种疾病是猝死的危险因素。饱餐、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糖尿病、高血糖、呼吸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均可诱发SCD。

一般认为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时限是4~6min,超过则预后不良。尽快恢复有效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使整个机体生命活动和功能得以恢复,这种急救称为心肺脑复苏或复苏术。判断心脏骤停最可靠的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常见以下表现: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及电机械分离。

【目的】 保护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适用范围】 临床中出现的心源性猝死患者。

【急性措施】

1.病情评估 判断意识是否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是否消失、自主呼吸是否停止、瞳孔是否扩大、皮肤是否发绀。

2.即刻呼叫医生,同时立即叩击心前区3~5次 术者握拳,于尺侧基部由20cm高处以中等力量给患者胸骨中部以快速一击,可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心室停搏恢复1次心搏。一般从心脏停搏到呼吸停止约为30min,因此,早期发现心脏停搏,患者有自主呼吸时,不需做人工呼吸。如果叩击心前区无效时,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成年人100/min,按压的方法及部位要正确,使患者平卧于硬板床上,操作者应在患者右侧,用左手掌跟部(右手重叠于左手背上)按压在胸骨下1/3处,两肘伸直,借体重压力,有节奏地压迫胸骨,使胸骨下陷5cm,但勿用力过猛,以免发生并发症(如胸骨骨折、肋骨骨折、气胸、血胸等),若患者心脏骤停后呼吸已停止或呼吸慢而浅,需做人工呼吸,可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比例为30∶2(即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

3.开放呼吸道、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 呼叫麻醉科给予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时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如自行呼吸仍不能恢复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加压给氧。

4.建立静脉通路 抢救患者时应有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注入抢救药品应选择近心端的中心静脉通道,最好不经下肢静脉给药。

5.心腔内注射药物 上述抢救无效时应做心内注射新三联针(肾上腺素1mg、阿托品1mg、利多卡因50mg),对心室颤动和心脏骤停均可使用。另外,用11.2%乳酸钠20~40ml心内注射,可纠正因心肌缺氧引起的酸中毒,增加心肌的应激性;亦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做心腔内注射,但不宜过量。洋地黄中毒者不可使用钙剂。

6.维持有效循环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末梢循环情况,每30分钟测血压、脉搏、心率、心律1次,血压低者应合理有效应用升压药及其他药物,并注意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注意配伍禁忌,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浓度、剂量及滴速等。

7.防治脑损害的护理 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最差,而耗氧量又最大,在心脏停搏后脑细胞最易受损害。因此,应保护脑细胞,采用降温(头部置冰袋)、脱水、利尿迅速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给予细胞活性药物和能量合剂,促进脑细胞代谢,恢复其功能。

8.防治急性肾衰竭的护理 按医嘱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及早留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并记录好24h出入量。合理应用利尿药,纠正酸中毒。

9.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0.保持系统的有效报警状态 及时描记心律失常心电图,并保存在病历中。记好护理记录。

【应急处理流程】

附:最新的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变化要点

1.新指南将成年人及儿科患者(包括儿童及婴幼儿,但不包括新生儿)的基本生命支持程序从“A-B-C”(Airway呼吸道、Breathing呼吸、Chest Compression胸部按压)改变为“C-A-B”(胸部按压、呼吸道、呼吸)。

2.“生命链”延长至5个环节。新指南将“生命链”由原来的4个环节延伸为5个环节:①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②早期实施CPR,强调胸部按压;③快速除颤;④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⑤全面的心脏骤停复苏后期救治。

3.基本生命支持有所改变。主要改变有5点:①BLS流程简化,“看、听、感知”已从流程中删除,对所有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仅有喘息)的成年患者,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②对未经培训的过路施救者鼓励其实施只动手(只做胸部按压)的CPR;③在给予人工呼吸之前,开始胸部按压;④保证完成高质量的CPR;⑤进行复苏时,医务人员作为施救者需完成胸部按压、呼吸道处理、人工呼吸、探测心率、电击除颤以及药物治疗,这可由经过良好培训的施救者组成的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同时完成。

4.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标准。①按压幅度>5cm;②按压次数>100次;③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回弹恢复;④尽量避免按压停顿,按压更换时间不超过5s;⑤避免过度通气(500~600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