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是指冠状动脉平滑肌对各种刺激表现出过度反应,其结果是冠状动脉部分或是完全闭塞,导致急性心肌缺血,严重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或死亡。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围术期并发冠状动脉痉挛发作突然且难以预测,可发生于术中或术后,其原因尚未明确,发生率0.4‰,考虑与血管本身狭窄,PCI术中造影剂刺激或是送入指引导管,钢丝及球囊支架过程中刺激冠状动脉以及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针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冠状动脉痉挛的时间和规律,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尤其是高危患者(变异性心绞痛可疑者、糖尿病、未给任何扩张冠状动脉药物治疗者、合并高血压者、精神紧张者),可考虑在冠状动脉造影之前,预防性从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对于突发胸痛患者,根据心电图分析、心肌酶变化、准确判断,把握治疗用药时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和静脉注射吗啡或硝酸甘油,直至冠状动脉痉挛得到缓解,与此同时还应迅速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争取时间,避免病情严重恶化,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和稳定。
【目的】 解除冠状动脉痉挛,预防心血管事件。
【适用范围】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围术期发生冠状动脉痉挛。
【急性措施】
1.病情评估。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术期,患者主诉心前区疼痛剧烈,脉搏减慢,血压下降,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严重者心肌缺血导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急性心肌梗死。
2.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生胸痛不适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吸入氧气。
3.遵医嘱静脉注射多巴胺、阿托品、硝酸甘油等药物,提高心率改善心肌缺血治疗。
4.安慰患者避免精神紧张,多功能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5.遵医嘱抽血,查心肌坏死标记物,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6.观察用药后效果,胸痛症状,脉搏、血压的变化,复查心电图,与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比较。
7.遵医嘱术后口服地尔硫、硝酸酯类药物,预防冠状动脉痉挛发生。
【应急处理流程】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7岁,因发作性胸骨后疼痛8年,加重20d入院,以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陈旧前壁心肌梗死、高血压Ⅲ级2008年3月12日入院,3月18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血管狭窄90%,右冠状动脉狭窄60%,回旋支狭窄70%,造影术中曾出现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无不适主诉,未做特殊处理。于前降支病变处置入Taxus 2.5mm× 24mm支架1枚,支架扩张完全,无残留狭窄或残留病变,带动脉鞘管回监护室,患者手术后3h突发胸骨后剧烈疼痛伴大汗,心电图示ST段Ⅱ、Ⅲ、aVF、V4R、V5R弓背向上抬高0.5mV,心率55/min示下壁、高侧壁心肌缺血,血压58/28mmHg,静脉注射多巴胺20mg,5min后血压回升到106/50mmHg,仍感胸骨后疼痛,此时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心率38/min,注射阿托品0.5mg,吗啡3mg,经升压、快速大量扩容治疗后约10min症状缓解,心电图ST回落至基线,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复查心肌酶谱及TNT正常。此例考虑为非PCI相关血管右冠状动脉痉挛而引起下壁心肌严重缺血。
【护理要点分析】
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为冠心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此项技术是一项有创手术,存在一定风险,该患者术后3h发生了严重的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血压下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医生和责任护士熟悉围术期并发症的观察,及时确诊,争取时间,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自病情变化到病情平稳,18h共输注右旋糖酐-40注射液1500ml,生理盐水2000ml,多巴胺浓度是26μg/(kg·min)(50ml/h),避免长时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低灌注压支架内血栓形成。
2.冠状动脉痉挛既可发生于正常的冠状动脉,也可发生于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或是支架置入的两端血管。YASUE等报道CAS可以累及1支、2支甚至3支冠状动脉,可以弥漫性或弥漫加上局部,而且可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累及多支冠状动脉者通常治疗效果差,需要大剂量钙通道阻滞药,而且停药时易复发,并且易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容易猝死。该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示3支病变,痉挛发生于未行PCI术的相关血管,即右冠状动脉痉挛引起下壁心肌严重缺血。目前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心源性猝死绝大多数考虑为支架内血栓形成所致。
3.该例患者于术中发生了冠状动脉痉挛,无不适主诉,术后再发冠状动脉痉挛,因此,对于手术中有痉挛患者、手术后仍要连续密切观察患者自觉症状、血压、心电图的变化,随时调整硝酸酯类和钙拮抗药的用量和时间,以防再发生冠状动脉痉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